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斯维廷的小卫星帝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0日15:25 南方周末

  

斯维廷的小卫星帝国

  出现在2006年1月全国科技创新重大成果展上的“北京一号”小卫星实验模型

  

斯维廷的小卫星帝国

  马丁·斯维廷爵士

  斯维廷的小卫星帝国

  在卫星越造越大的情况下,一个小小的博士生却敢于逆潮流而行:制造低成本的小卫星,做太空中的个人电脑。小卫星帝国的建立改变了太空的经济格局,甚至不发达的小国也可以拥有自己的空间工业。

  □本报记者李虎军

  看上去更像是小作坊

  马丁·斯维廷(MartinSweeting)爵士在伦敦西南约数十公里的萨瑞大学建立了一个“小卫星帝国”。

  过去20多年中,斯维廷领导的萨瑞卫星技术公司先后将26颗小卫星送到太空,其用户包括美国空军、法国国防部等。一家英国大学的小公司能够将卫星产品销售给拥有空间工业的大国,并且卖到军方,殊为不易。萨瑞公司执行董事兼业务拓展总监孙炜博士说:“萨瑞用小卫星征服了世界。”

  应英国驻华使馆科技处邀请,本报记者和几位国内同行3月下旬赴英交流期间,探访了斯维廷的“小卫星帝国”。

  这个“帝国”坐落在萨瑞大学空间中心那座普普通通的两层小楼之中。其制造车间全部位于建筑物的底层,每个车间都显得狭窄而拥挤,看上去更像是小作坊。只有在那间封闭的、温度被严格控制的洁净室,似乎才能觉察到一个空间技术公司的“高精尖”痕迹———两位身着防护服的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地组装卫星载荷上的元器件。萨瑞公司上下正在为新订单而忙碌。

  卫星的地面控制室位于建筑物的二层。一位技术人员守在台式电脑般大小的显示屏前处理“北京一号”小卫星发回的信号。当时,“北京一号”正处于试运行阶段,很快将正式交付给用户———北京宇视蓝图信息技术公司。

  地面控制室正对着萨瑞公司首席执行官兼萨瑞大学空间中心主任斯维廷的办公室。听说有中国科学记者到访,斯维廷事先准备了一番。他系上了缀有小卫星图案的领带,办公室则摆满了他最近十多年与中国交往的见证:长征火箭模型、中国茶叶盒、黄山迎客松画卷,以及他前不久在西藏布达拉宫前的留影等。

  接下来,个子不高、有些秃顶的斯维廷教授开始介绍他的小卫星梦想。

  太空中的“个人电脑”

  27年前,斯维廷还是萨瑞大学一名主修通讯的博士生,业余时间喜欢摆弄卫星技术。他曾看过根据亚瑟·克拉克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2001太空奥德赛》,并且被阿波罗登月的成功所鼓舞,从此迷恋上太空。也就在他念博士那个时期,个人计算机出现了。

  斯维廷由此萌生出一个大胆想法:制造低成本的小卫星,做太空中的个人电脑。

  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他发疯了———当时的卫星已经越造越大,他这个小小的博士生却不自量力,妄想逆潮流而行。

  但斯维廷我行我素,四处游说人们支持他的想法。最终,工业界给了他们那个仅有几个人的小团队20多万英镑,萨瑞大学则提供了一间小实验室。他们利用周末的时间,搭起一个制造卫星必需的简易洁净室,洁净室内的换气装置竟然是一个厨用风扇。

  “那段日子异常艰难,我瘦得不成样子,”斯维廷说,“我们恨不得把每个便士都花到刀刃上。”

  两年后,美国宇航局免费将他们的小卫星搭载到了太空。

  初涉小卫星制造的艰辛让斯维廷意识到,应该建立一个公司,才有可能发展其小卫星事业,让更多的“个人电脑”成为在太空漫游的奥德赛。

  1985年,萨瑞大学出资95英镑,斯维廷个人出资5英镑,成立了萨瑞卫星技术公司。去年1月,萨瑞公司将10%股份出售给美国太空探测技术公司(SpaceX)。萨瑞大学的占股比例降到80%,斯维廷个人仍然保有5%的股份,另外5%由萨瑞公司员工持有。

  如今,萨瑞公司的增长率维持在30%以上,年收入超过2000万英镑,公司员工的人数也从当年的4个人发展到200多人。

  “真希望当年我拿出的不是5英镑,而是10英镑。”斯维廷打趣说。

  2002年,他被英国女王授予爵位。

  小卫星也能办大事

  不论在中国空间界,还是在国际太空界,斯维廷的贡献已经广为人知。他的小卫星梦想也有了更多的追随者,其中包括一位来自中国的女性:孙炜。

  孙炜毕业于西安交大,曾在中科院空间中心工作。1995年,她在斯维廷指导下从萨瑞大学空间中心拿到博士学位,留在萨瑞公司从事技术开发,后来又转而接手市场拓展的工作。

  萨瑞公司的市场主要在英国以外。孙炜说,中国市场是萨瑞的开拓重点之一。

  1998年7月,萨瑞签下第一份来自中国的合同,客户是清华大学。清华派出10人的技术团队远赴萨瑞学习研制小卫星。两年后,50千克的“清华一号”小卫星成功发射。

  2003年,萨瑞签下来自中国的另一份合同:“北京一号”。这颗小卫星已于去年10月27日发射升空,主要出资者为中国科技部,北京宇视蓝图公司负责具体运作。它携带有分辨率为4米的全色相机和分辨率为32米的多光谱相机,扫描宽度分别达24公里和600公里,并将直接服务于2008年奥运会。

  此外,“北京一号”的多光谱相机将加入“国际灾害监测卫星网计划(DMC)”。

  DMC的理念最初来自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芳允。一般说来,对地观测卫星通常需要10多天才能扫描到同一个地方。一旦某地发生突发性灾害,可能根本来不及拍摄卫星照片。如果用大卫星组网,价格则会非常昂贵。于是,陈芳允等人在1992年国际宇航大会上提出可考虑用7颗小卫星组网。

  陈芳允曾向孙炜提议,既然萨瑞已经把卫星做得又小又便宜,可以牵头来做小卫星组网。孙炜意识到这是一个完全可行的思路,随后将方案调整为5颗小卫星组网。1996年,80岁的陈芳允和斯维廷在国际宇航大会上公开提出了DMC的想法。

  没有哪个国家有单独出资的意愿,孙炜于是想到让几个国家一起参与组建DMC。她奔走于世界各地,说服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和土耳其各购买了一颗小卫星,还说服英国政府也给了一颗小卫星的钱,最后将中国也拉了进来。

  “这是一种非常新型的合作方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卫星和控制站,但同时又组成一个网,大家把卫星放到同一个轨道上。”孙炜说。

  由于采用多个小卫星组网,DMC的覆盖率大大提高,对地面上同一地点可以做到每天观测一次。而DMC的总投资约数千万英镑,比一颗普通遥感卫星的投资差不多低上一半。正因为小卫星具有这种优势,各国军方对利用小卫星组网实现连续监测也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改变太空的经济格局

  据孙炜介绍,连同发射和地面接收站在内,重仅166千克的“北京一号”花费约为1000万英镑。

  1000万英镑当然不是一个小数目,但对习惯“烧钱”的空间工业来说,这笔资金或许算不得什么。欧空局那颗重达8吨的Envisat卫星甚至耗费掉20多亿美元巨资。

  就像很多普通人买得起个人电脑一样,斯维廷希望卫星不再成为少数空间大国的专利。萨瑞制造的卫星中,最小的只有6.5千克,花费仅需100万美元。

  前苏联发射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只有84千克重,也属于小卫星。但与Sputnik等传统小卫星不同,现代小卫星是新一代基于微电子集成技术的小卫星,具有性能优越、研发周期短和成本低等优点。

  孙炜说,当小卫星的价格便宜到一定程度以后,甚至于不发达的、小的国家也可以有自己的空间工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加入DMC、发射本国第一颗卫星之后,都成立了空间局以发展其空间工业。

  在整个卫星市场上,主角依然是大卫星,小卫星不过是一个小配角。不过,已经没有人再嘲笑斯维廷和他的小卫星梦想。

  斯维廷希望将小卫星作为实验大卫星技术的平台;他希望发射小卫星为那些燃料即将耗尽的大卫星送去燃料,以延长大卫星的寿命;他希望制造出信用卡大小的卫星……

  年轻富豪埃龙·马斯克(ElonMusk)则希望制造出低成本的火箭。今年35岁的马斯克成立了SpaceX公司,试图研制Falcon系列火箭,以期大幅度降低火箭的发射费用。

  一年多以前,SpaceX公司买走萨瑞公司10%的股份,马斯克成为萨瑞的非执行董事。

  不过,就在今年3月24日,SpaceX的第一次发射失败了。该公司的Falcon1火箭从位于马绍尔群岛的美军基地发射升空,约一分钟后坠毁,原因估计是燃料泄漏。

  “这令人失望,但也并非意料之外。失败是火箭研制的一个部分,火箭的风险本来就比卫星大得多,火箭有可能爆炸,而卫星一般不会爆炸,包括阿丽亚娜在内的许多火箭初次发射时都失败了,”斯维廷谈到盟友马斯克的出师不利时说,“但他们的研究团队实力很强,我相信他们再经历一两次发射,肯定会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补充说:“我们两个人做的事情加在一起,会改变太空的经济格局。”

  (P1158131)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