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太和清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1日01:58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太和清音,原是一稀有曲种。据《清音筝谱》记载:元初明末年间,颍州泉河南岸有一老僧,人称玄坛法师,学识渊博,且精通音律。他曾居官多年,因不满朝政,弃官归里,削发为僧。他性喜弦歌,尤以琴筝为长。出家后更是终日研习,寒暑不辍,吟唱出一种旋律作为曲歌,日与众徒弹唱自娱,因其曲调清雅悠扬,故名“清音”。

  清音为僧人所创,僧人所唱,最初只在寺院庙堂流传。明成化年间,一儒师宿于寺

院,听此曲调委婉清丽,执意学唱。经致力研习,终如愿以偿。经其传唱引教,清音得以传入民间。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清音流传到太和县,发展很快,民间出现了自发性组织——“清音会”,遍及城乡。平时十天半月一会,轮流做东,到了谁家,便在谁家尽情演唱。形式也极简单:于客房或庭院中摆设几案,演唱者围坐四周,各执乐器,边弹边唱,自娱自乐。弦乐器以坠胡、三弦、琵琶、筝为主,打击乐由月鼓、引磬、钵盂等法器组成,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清音的基本唱腔是“四句腔”,特点是行腔舒缓柔和,节奏强,曲词上下起伏大。每句腔都有多种表现不同情绪的变化唱法,故听来并不单调。唱词多是《天官赐福》《全家喜》《八仙庆寿》等表示喜庆吉祥的内容。

  随着清音在民间广泛流传,喜爱清音者也越来越多,“清音会”也由自娱自乐,转为婚礼寿庆、新房落成、生意开张等庆贺祝福演唱,内容也由单一的喜庆唱词融进了《昭君和番》《携琴访友》等故事小段。自此,便有了行当之分。然唱腔并无明显的行当界限,仅由演唱者适当调换嗓音以示区别。演唱者各任一角色,但不化装,着随身衣装。后来,清音从庭院演唱的半封闭状态中解脱出来,连火神、土地爷生日或庙会,也可以听到清音的演唱了。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清音焕发了艺术青春。1954年,太和县文化馆组织原“清音会”老艺人成立了清音业余剧团,率先把《安安送米》《永乐观灯》等传统曲目搬上舞台,使清音坐唱改为戏曲上演。1958年春,太和清音传统曲目《追舟》参加安徽省首届曲艺汇演。8月,太和县正式成立了全国唯一的清音戏剧团,后曾在全省各地巡回演出,广受欢迎。

  1980年,太和县文化馆组织恢复业余清音演唱活动,太和清音从戏曲又返回曲艺坐唱。排演了现代曲目《一盏灯》《夜练》等,参加省市文艺汇演并获奖。2005年7月以来,太和清音已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通过普查、梳理太和清音资源、历史和变迁,为进一步的保护与振兴打下了基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