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藏画于民 藏名于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1日01:58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被当代“草圣”林散之誉为“当代草书无人可比”的刘惠民,10年前曾在《郑正画集》序言中写道:“回忆1949年春,北平解放,我与龙士大兄及郑正相携北上。由可染之介,得谒白石老人。老人于郑正所画兰竹长条上题记云:足下正在妙龄,竟能如此佳妙,倘能坚持不辍,将来君家板桥不足道也。”以后郑正“任萧县中学教师,吮墨濡毫未尝少辍,早不负老人之期许。”郑正为实现老人之期许,在艺术道路上锲而不舍地追求,留下一路沉稳的脚印。循着这些足迹,可发现诸多大师的题词。李苦禅大师在其所画兰石图上题曰:“写兰是

老人作,或有不工者。郑正老弟写之自是老练,从此努力当不亚于板桥。”刘惠民在序言中提到的龙士大兄,为郑正的亲母舅,即国画大师萧龙士是也。萧老从安徽萧县家乡携甥北上,拜师齐白石,14年后,在其一帧墨竹图上题曰:“正甥用笔挺健,大有板桥、晴江意趣,勉之勿怠。”同一帧画,林散之题曰:“清健婀娜,有板桥遗韵。”一代艺术宗师刘开渠在其一帧竹雏图上的评语是:“笔墨挺秀潇洒,甚得自然之趣。”此“得自然之趣”,实属评价不低,一是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应深入挖掘生活本质的美,只有用心挖掘,才能画出自然之趣;二是说明他已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创新。

  正值郑正声誉日高之时,他已到了退休年龄。时逢改革开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爱画风日盛,习画者日众,藏画之风也悄然兴起,他一时身价顿增,倍加受宠。他却认为,自己在逆境中未能丧其志,现在有声望了,断不能沉溺于鲜花中。因为受舅父文人画风的陶冶,骨子里透着“处江湖之远”的一路文人天然气质。现年已届花甲,按古理该返璞归真了。他的精神家园在黄河故道,应回到农家去。可远离城市喧嚣,不为名利、世俗所累,此一乐也;能从艰辛的农家生活中吸取田园清趣入画,此二乐也;如能集农家英才而育之,此三乐也。由此萌发办农民书画院的念头。此念一出,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鼎力相助。于是萧县刘套农民书画院便在1987年开张了。

  此处黄河故道,是120年前黄河甩头北去留下的一片沙滩地。这里有千姿百态的荷塘胜景,在故道之南,也偶有“幽兰出山谷”,可尽情观赏;在自家小院植翠竹一丛,育牡丹几株,可朝夕相随。郑正常以荷兰竹表达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和顽强性格,并把自己融入荷兰竹以作画魂。这不是生活的偶然,而是精神的必然。偶尔,郑正也抹几笔牡丹,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赞扬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憧憬。

  刘套农民书画院,与其说是郑正的宅第,不如说是一座艺术殿堂。他的工作室兼卧室,也是他授课的场所,四壁丹青翰墨琳琅满目,有名家之作,也有出自拿锄头的农民之手。郑正说:“我授业解惑之道,颇像塾馆,类同师带徒。授业的基本形式是现场表演,解惑是当众点评学员作品。”应当看到,老百姓拿起毛笔在宣纸上画画,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居室主人顿时精神为之振奋,并给来客提供一个优雅的艺术气氛,话题常常由书画艺术品而展开。此风已成为农村的一种时代风尚,有力地促进了精神文化建设,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已先走了一步。

  郑正所在的安徽萧县,不仅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书画艺术之乡”,还是一个输出艺术人才的基地,每年向高等艺术院校输送近百名学子,在外地名重一方的萧县籍书画家也有五六十人之众。郑正说:我另一个最大的心愿,就是我的画作,不求传世,但求对后学者有所帮助,我就心满意足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