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把心交给读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1日01:58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巴金先生曾经是我国唯一一位不拿工资的作家。他全靠稿酬维持家庭生计、向社会和希望工程捐款。他说过,我是广大读者养活的,我要对得起广大读者。我只有努力地为他们多写好的作品,才会觉得自己问心无愧。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对读者的情感就格外真挚,他对社会的责任感就格外强烈。

   1997年,南京师范大学附中为巴金铸造了一尊铜像。在这所学校的请求下,

巴金先生为这尊铜像题写了“掏出心来”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其实就是巴金先生一生忠于人民、忠于读者的真实写照。在巴金先生的心目中,作品最重要的是它的“含心量”,而不是“含金量”。巴金先生总是用“心”写作。他倾尽毕生之精力,写出了许多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对广大读者极其有益的妙文华章。他曾这样向广大读者袒露自己的情怀和心声:“我是春蚕,吃了桑叶就要吐丝,哪怕放在锅里煮,死了丝还不断,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可见,巴金先生的写作态度是何其端正,写作目的是何其纯洁。毫无疑问,为广大读者写作成了巴金先生的生命所需,成了巴金先生的自觉行为。

  巴金先生把广大读者视为知己,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他肯“把心交给读者”,肯向读者讲真话。尤其是十年“文革”后,巴金先生通过深思熟虑,向读者讲的“真话”更多。什么是他的“真话”呢?巴金先生说:“我所谓‘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真话。我从未说,也不想说,我的‘真话’就是真理”。笔者以为,巴金先生向读者讲真话,是他的胸怀博大所致,这也是广大读者敬爱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因为巴金先生能为读者“掏出心来”写作,所以他的作品通俗而不媚俗,他的情感真诚而不虚伪,他的思想深刻而不深奥。

  巴金先生对广大读者分外友善,也分外谦逊。他十分看重读者来信。通过《把心交给读者》一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巴金先生对读者来信基本上是“有信必复”。就连他与夫人,也是通过读者来信相识的。他对大读者是如此,对小读者更是善意有加、爱心无限。他总是竭诚地回复小读者的来信,不敢有丝毫的怠慢。有一年,江苏某县的10位小同学给巴金爷爷写信,在信中向他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当您伏案写作的时候,您想的是什么?您写了那么多的书,您追求的是什么?”巴金先生不仅照登了这些小学生的来信,而且还写出了近五千字的回信。在信中,他就孩子们关心的问题一一给予解答。这封回信既是一封珍贵书信,也是一篇有关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文章,它使广大读者大开眼界,深受教益。

  巴金先生不仅热忱地给来信读者回信,而且在读者有困难时,乐于向读者伸出援救之手。二十世纪30年代,巴金仗义救风尘,已成为我国文坛一则佳话。事情是这样的:1936年冬,巴金先生收到一封寄自杭州的求援的长信。写信的是一位姑娘,她与后母的关系不好,就离开安徽老家外出工作,后又因失恋准备去杭州自杀。在西湖泛舟时巧遇一位远亲,她遂改变主意,带发修行。谁知数月后,他发现那个亲戚和庙里一个和尚有不正当关系,这个和尚也对她存心不良。她计划逃离虎口,却又无路可走。危难之际,她想起了自己崇拜的巴金先生,便写了求助的信。巴金收信后,便携带一笔刚收到的稿费,约了作家鲁彦和靳以从上海赶到了杭州,立即约见了姑娘,姑娘又惊又喜,感动万分。在西湖小船里,姑娘向作家们倾吐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巴金等三人听了深为同情和感动。第二天,巴金替她付清了房租和饭钱,还替她买了去上海的火车票。姑娘到上海后不久,巴金介绍她到杂志社去做编务工作,以此解决她的生计问题。

  在巴金先生的一生中,帮助过许许多多素不相识的读者。尤其是他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的高峰期,受他帮助的读者更多。巴金先生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曾深情地写道:“我写得最多时候也就是和读者联系最密切的时候。他们并不认为我是一位有头衔的作家,却只把我当做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忠实的朋友”。

  巴老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为读者“掏出心来”的精神,永远是文坛的无价之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