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公款消费近9000亿为何“说法不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1日03:04 中国青年报

  一年的“三公”消费到底有多少?国家行政学院竹立家教授说是9000亿元,财政部官员说约为1201亿元。前者依据的数字是媒体报道,后者则是根据中央和地方决算报表所列数据统计的。究竟哪个数字更接近实际情况,见仁见智。我只在想,为何媒体与官方列举的相关数据,悬殊如此之大?

  首先,政务公开没有落实到位,媒体很难掌握公款消费实际情况。近几年,就如何

建设透明政府问题,从中央到地方没少强调。但到底落实得如何?我以为很不理想。公共资金全是纳税人的血汗钱,按说这方面的预决算文本是必须公开的。可事实上,很少有省市政府向公众逐笔说明三项支出的具体数额。之所以不说,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压根儿也没把公众知情权当回事;二是由于监管失控,公款消费日渐膨胀,无法向老百姓交代。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媒体,按照调研获悉的资料匡算公款消费额度,呼吁社会对这一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说是在政务不透明背景中引发的无奈之举。因此,就算媒体提供的相关数据存在较大的误差,但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该打屁股的恐怕还是政府相关部门。

  其次,统计机制可能存在漏洞,媒体无法通过相关数据分析行政成本。报道称,记者曾查阅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没有发现干部公费出国消耗3000亿元的内容。竹立家教授说,有些数据《中国统计年鉴》这类出版物中可能没有。虽说没有看过这本年鉴,但据揣度,将数以亿计的“公款伙食费”之类数据和盘托出的可能性非常小,毕竟在一些人看来,这至少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如果不幸而言中,那上述三项由公款埋单的巨额支出,不知被并入了统计学中的哪个科目?在我看来,这样的年鉴,不仅对强化行政成本监管作用不大,甚至还关系到如何建设廉洁政府的大问题。统计工作中存在的报喜不报忧,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公众、媒体与政府之间的距离,并很有可能导致媒体对行政成本的“说法不实”。

  如果政府将所有不涉及国家机密的数据都摊在阳光下,“说法不实”之类问题必将大大减少,甚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