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男儿有泪不轻弹 只因未到动情处--我读《少男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1日08:09 贵州日报

  偶然之间,读到《少男泪》(载《贵州作家》),不由得被深深吸引。作品不仅有读头,更有想头———一气读完而陷入不尽的思索。

  这里,《少男泪》的作者霍邢平以独特的视角,截取“老头子”、“儿子”、“孙子”分别在16岁左右少男时期经历的几个镜头,通过三代人对自己少男时期的讲述,通过活生生的人物故事,用看似平实的语言画笔,绘出了一幅幅真实、生动的时代画卷。

  少男时期的“老头子”在八路军的经历独特而又典型。当上通信兵第一次执行通信任务就误入敌巢,并且听到“院里有叽呀的日语声”;战场上传达旅部命令时不走出侧沟,而是冒着“像长了眼睛,轰轰地炸起一片片石土”的敌炮火通过开阔地;特别是险象环生的那场“残酷的阻击战”,在战地医院没有麻药的情况下被动手术取弹片的令人提心吊胆的情景。一幅又一幅震撼人心的战争画卷,不仅让读者“亲眼”看到了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更让人对具有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老头子”心生敬佩。

  “儿子”成长时期,恰好碰上了“文革”那个非常年代。还是中学生的“儿子”,欲读书而不能,却因偶然听到从学校教学楼里传出的悠扬琴声,从此与小提琴结下不解之缘:自制“小提琴”练习,得到“翻墙而来,被人误认为是小偷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的江老师的教诲”,在萧瑟秋风中和一群“流浪者”等待报考文艺兵……一幅幅画面,无不表现出在特定历史时期艰难求学环境中,一位有志少男强烈的、孜孜不倦的求学求知欲。而因演奏小提琴而萌动但又不得不压抑下去的初恋感情,以及最后“几乎没有再拉奏小提琴了”的那一段心灵轨迹,更是活生生地展示出,在“文革”那个非常时期,人性被压抑、被扭曲,却又是那样的无可奈何。

  “孙子”的少男时期,面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阔步进入的“高科技和市场经济时代”。怎样表现这一崭新的时代特征?作品撷取“儿子”临近高考时生活和学习中的几个故事:“在电脑上打出日记”,“敲键上网,我急着将好消息告诉上海的网友慧慧”,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高科技时代”的典型特征。正上中学的“孙子”,不可能再像相同年龄的时期的“老头子”那样16岁就当兵上前线,也不可能像“儿子”那样16岁时就担负起“掌管生活费的一家之主”。“孙子”“虽然家庭并不富裕但却充满了温馨。从小学到中学,每天清早和晚上妈妈或奶奶提醒起床或睡觉”。他从小爱听妈妈“讲述太阳神、月宫嫦娥、银河鹊桥等民间传说”,妈妈不幸病故后,“在失去了妈妈后的日子里,越来越依恋奶奶”,喜欢听奶奶“吹壳子”。可以说,“孙子”的少男时期,几乎就是在学习知识、掌握本领的过程中度过的。

  “老头子”、“儿子”、“孙子”所处的时代不同,环境迥异,注定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思想意识的差异,也就是包括观念在内的许多方面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所谓“代沟”。这就难怪当“儿子”述说小提琴的故事时:如今也是中学生的儿子听得聚精会神,我叫他谈谈感想。儿子说故事有些意思,爸爸过去真可怜。现在学校不会再停课,每天的学习很紧张,他没兴趣也没空闲整天拉琴。如今是高科技和市场经济时代,他的兴趣在于学习具有实用价值的外语和电脑……

  “孙子”的这番感想,理所当然地会让“儿子”感到“愕然”。

  然而,纵然是成长时所处的时代不同,纵然三代人之间存在着所谓“代沟”,但三代人成长过程的深处,更多的是一种相似甚至是惊人的相同。他们积极向上,有理想、有追求,尽管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种种的艰难险阻,但他们从不轻言放弃。“老头子”在向八团长传达旅部命令时,八团长却“火冒三丈”,作为一名通信兵,他“心里一急,掏出旅长的手枪,递给身旁的团政委”而终于圆满完成任务;“儿子”从“又锯又削又钉,终于做出一把不会发音的‘小提琴’”起,到在省城剧场汇演时,“观众报以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作文一直是“弱项”的“孙子”,当老师把他的《我爱我家》作为范文在全班朗读时,“静静的教室传来几位男女同学的哭声”。可以说,在难关一道又一道被闯开的过程中,三代人成长中的相似性格不断凸显、升华。怪不得与“老头子”相濡以沫,哺育、抚养“儿子”、“孙子”长大成人,因而最为了解他们三代人的“奶奶”不由得不感慨:“老头子、儿子、孙子性格相似,刚强、坚毅、奋进”。

  而“男儿有泪不轻弹。老头子、儿子、孙子都是在流下泪水中长大成熟的”,这不仅是“奶奶”的肺腑之言,更是作品的点睛之笔。既然三代少男都有着“刚强、坚毅、奋进”的相似性格,为何又都是在“流下泪水中长大成熟的”?的确,在作品中,三代人在讲述自己少男时期的成长过程时,都不约而同地涉及到“流泪”情节:“老头子”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动手术取弹片,尽管“痛得昏天黑地”,仍然配合医生顺利动完手术,但事后一听说“部队首长受伤作手术也得忍着痛,大家都是一样的”时,眼泪竞“止不住流了出来”;当心爱的小提琴被“老头子”烦躁地拂往地下而摔断的时候,“儿子”“头脑顿时一片茫然,心里阵阵颤抖”,想起自己学琴的种种磨难,尤其是想起全家被迫四分五裂的境遇,他不由得“流下了酸楚的泪,少男的泪”;而“孙子”却是在“登上北去的火车,奔向向往的大学”时,亲人送别感到“心里又酸又甜,泪水不知不觉流出眼眶”。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动情处。在惨烈的战争环境下,首长与士兵同甘共苦;在非常岁月里,求学之路一再遭受坎坷;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不负亲人的嘱托,终于在成功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此情此景,再刚强、再坚毅的少男,又怎能不动情,不流泪?

  毋庸讳言,作品的可贵之处还在于通过运用三代人的讲述来铺展故事情节的这样一种独特表现形式,不仅得心应手地勾勒出了特定时代的典型环境下出现的三个具有鲜明性格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而且通过三代人少男时期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通过他们在不同境况下流出的“泪”,从而展开了一幅幅真实、生动的时代画卷。由此,我们不单看到了三个时代各自的深刻内涵,更看到了三个时代之间,三个时代的人物之间一种必然的联系、扬弃和发展。

  作者:余萌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