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时评改杂文”的幸与不幸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2日00:06 红网

  杂文时评家洪巧俊在《应运而生的‘故事新编’》(《杂文选刊》)一文中写道,自己曾有两篇写得较有“深度”并且比较满意的时评,但投了多家报刊都未被采用。编辑告诉他,个中原因是时评的内容太“敏感”,被上头压下来了。

  时评居然也会与一些批评报道、敏感话题享受同等待遇,而被压稿撤稿,真是有一点点意外和新鲜,这样的事,以前基本上成了鲁迅的专利,没想到在七八十年后,已经进入

了提倡民主自由营造和谐的年代,还是如此,真不知斯世何世。

  更有趣的还在后面。洪不得已,就把把两篇敏感时评换个头面,虚化处理,改成了两篇杂文,名为《林肯竞选中国村官败北记》和《新桃花源记》,没想到立时顺利见报,前一篇还入选多个年度杂文选本,令我们的杂文家哭笑不得。

  鲁迅当年为了能继续著文战斗,不得不用曲笔、隐喻,今天的时评改杂文,也是一种“曲笔”吧。在当代评论界里,新锐的时评出手快、战斗力强,在各种纸质媒体和网络上大行其道,大有后来居上超越杂文之势,没想到现在一比拼,才发现,还是评论的“老大哥”棋高一着。杂文“高明”的地方是,隐晦,不点名道姓,还具有一定的“文艺性”,有刺,但不深,也让人有点痛,不会因为被人指名道姓而伤筋动骨,说来道去,还是鲁迅把杂文的曲笔、隐晦工夫做到了家,让它在今天不致于因为敏感而被撤稿,而引来文字官司——鲁迅的伟大,由此可见一斑,杂文的兴盛,也是其来有自。

  佩服了半天,又不得不怀疑,如果“隐晦”成为时尚,曲笔成为“主流”,这样的文坛或曰“评坛”是不是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作为“公民写作”的时评会因为种种敏感问题而受搁置,这个社会的某些器官是不是出现了什么故障?

  时评的内容大多是根据已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评述,按理应该不会再有什么需要忌讳的地方,要论“敏感”和冒犯了某些人的,大概还是在观点的尖锐、语言的犀利以及引述的事实所具有的冲击力上,但是这些都只是一些个人的观点,民意的表达,对当事人不会在实质上具有多大的威胁。而现在居然出现了因敏感而被“枪毙”,一方面说明了时评的力量,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言论表达自由度的还相对窄小,民意的表达还受到一些来自某些当权者非正当的压制,在批评的背后,还有许多看不见的“手”,看不清的“沉渣”,需要我们的时评和杂文以更利的剑锋刺向阴暗的最深处。

  从发表的结果上看,杂文“胜”了,时评“败”了,不过要从力量的对比和杀伤力上看,我觉得结果正相反,在某种意义上,时评胜了,因为它让对方感到了剧痛,痛得不敢正视,只能动用权力或者其它非正常的手段来对付这一两千个小小的文字——这是时评被压制的“不幸”中所值得“庆幸”的。

  期待有更多这样的投枪!也期待这样的投枪能在赛场上得到公平的机会,顺利投出,击中对面虚弱的“标的”。

稿源:红网 作者:林荧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