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长株潭邻里关系调查:我们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2日02:42 红网

  引言:

  隔壁王娭毑讲的神话故事、大院儿张阿姨家菜板上的腊肉、儿时伙伴你一口我一口舔过的扯麻糖,都让人怀念不已。然而,院落毗邻,炊烟相生,邻里之间端着饭碗串门的景象,渐渐被防盗门隔离。人们从大杂院式的亲热街坊变成了单元楼式的冰冷陌路。

  城市的变迁,改变的不仅是钢筋水泥“森林”的架构,更是一场居住方式的革命、一场邻里关系概念的跌落和回升。在人们感叹人情冷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意识到邻里情的重要性,新的邻里关系正以多元化的形式悄然而生。

  出了门你向左走我向右走

  A 大杂院和老街坊渐行渐远

  4月19日的上午8时许,75岁的离休干部汪海金和老伴正在梓园路红旗广场上散步,两位老人悠闲地享受着早晨的阳光。

  “以前,前院后院的,老街坊邻居总在一起种种花、逗逗鸟什么的。那时候,一个院子里住着,串门聊天是常有的事。要讲邻里关系,那没有空话讲,一住就是几十年,从没红过脸,扯过皮。”汪海金回忆起从前的大杂院生活笑着说:“至于生活小事,王家的丝瓜爬上了孙家的屋顶,李家的钥匙寄放在张家,就更是稀松平常了。”

  不光是老人,就是年纪轻轻的周旋也一样忘不了儿时居住过的大杂院。

  “那时候太小,院子又大,经常不认得路,一不小心就跑到别人家去了,邻居的大人总是不厌其烦地把迷路的我送回家。”周旋记忆中湘春路的大杂院一个院住了四五户人家,一楼的房子是砖砌的,二楼是木头的,“那时候长沙不少地方都和我们院子一样,还是共用厨房。到了吃饭时间,家家都传来阵阵菜香,孩子们便一边玩一边端着碗,挨家挨户地开始‘扫荡’了。”

  周旋回忆说,到了小学一年纪,因为湘春路拆迁,附近的居民都搬到伍家岭国庆新村的小楼房去了。虽然大多还是老邻居,但因为住房格局的改变,不少邻居也就渐渐不怎么来往了。

  在本报和红网对长株潭三市的邻里关系调查中,有82.50%的居民认为,现在的邻里关系和10年前相比更加疏远和现实了。

  B 冰冷铁门的重重护卫

  告别大杂院,进入单位分房时代,邻里关系的第一次革命至此开始。4月19日16时许,湖南省化工地质勘察院的下岗职工张晓晖,指着自己居住的老式单位宿舍介绍说:“这是七十年代末砌的房子,很久以前我们家就住在这里,快三十年了吧!我和父母都曾是这里的职工。”

  张晓晖停了一下感叹说:“以前的老住户很多已在外面买了房子,把老房子租出去,就是还住在这里的似乎也忙得很,聚得少了,熟人不多了啊!”

  家住株洲市河西泰山路云里小区的胡远峰认为,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邻里关系有明显下降的趋势。“株洲做生意的人很多,城市居民的流动性也相对较大,加上人情的淡漠,有的邻居可能还没混个脸熟,就又搬走了。”胡远峰表示,自己现在住的小区都是国泰君安株洲营业部的同事,但是大家除了工作却是很少来往的,基本上没有什么邻里关系的概念。渐渐的,搬家的搬家,出租的出租,突然有一天发现小区里的陌生脸孔越来越多,到后来就连邻居的名字和职业都一无所知了。

  说到邻里关系,家住湘潭市电缆厂小区的何丽芳还碰到了一件让她哭笑不得的事情。今年春节,何丽芳把湘潭县乌石镇的父母接到自己的单位宿舍里过节。可住惯了小镇中左邻右舍亲密往来的平房的父母,对冷漠的邻里关系有些抱怨:“你们城里人怎么回事?前天见面还打过招呼,今天见了又低头假装没看见。出了门你往左走,我往右走,进来出去都把门摔得‘嘭嘭’直响。”

  近些年,一些早年修的单位宿舍纷纷装上了“安全门”。单元楼门、防盗门,在冰冷铁门的重重护卫下,邻居几乎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不少上班族感叹:小区里几百上千户人家,自己的邻里关系却几乎为零。(潇湘晨报记者 彭 薇)

稿源:红网 作者:彭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