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深情寄山乡——省党建扶贫工作队帮扶印江自治县中坝乡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2日09:36 贵州日报

  金黔在线讯 2005年6月,一支由省纪委、省司法厅、乌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干部联合组成的省党建扶贫工作队进驻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坝乡。近10个月来,队员们不顾路途遥远,山高坡陡,走村串寨,进农家门,解百姓困,山坡沟谷留下了他们跋涉的足迹,村村寨寨的群众记下了他们的一片深情。

  一

  中坝乡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是全省100个重点贫困乡镇之一。有的村民住的还是四壁通风的石板房,吃的是包谷红薯杂粮,喝的是污浊发臭的望天水。乡政府唯一的车是一辆“全身响而喇叭不响”破旧吉普。省扶贫工作队长、挂职印江自治县委副书记、省司法厅助理巡视员张大华感叹道:“没想到中坝乡的贫困程度这么深重。”

  李家沟和郑家湾两个村民组坐落在高山上,吃水要到3里外的小河沟挑从沙底渗出的水,还得起早排队。寨上74岁的代如英老人因下河挑水摔断了左手,成了终身残疾。有的村民靠蓄积雨水煮饭吃,浑浊的水煮出的饭被叫做“黄米饭”。

  为了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56岁的张大华带着队员们顶着火热的太阳,艰难地沿着陡峭的山路爬到海拔1000多米的山岩上寻找水源。找到水源后,工作队随即投入4000元修过滤池,拉水管,将水接到了李家沟农户家门口。同时投资6000元为郑家湾群众修建一口50立方米自来水蓄水池。看到白花花的泉水涌出来,满头白发的村民董大芬感激地说:“我们要打块纪念碑,让儿孙永远不忘省扶贫队的恩情。”

  二

  杨家坪村位于海拔1200多米的高山上,村里没有办公场所,村支两委开会的地点,是“晴天大树下,雨天支书家。”党员一年到头难得碰个头。

  2005年8月10日,张大华带着队员们徒步走了10多公里的山路来到杨家坪村了解到情况后,千方百计筹资4.8万元,为该村修建了一幢80多平方米的村委办公综合楼,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添设了远程教学电视机、高音喇叭、办公桌椅等。村主任胡文兵感激地说:“我们有了新家,开会喇叭通知,全村的人都能听到。”

  土黄小学原是一幢破败不堪的木房子,师生在狭窄的教室里,“晴天太阳晒,雨天遭水淋,”屋顶上还常有“炸弹”(石灰团)掉下来,地下是毛坯地面,稍微活动就尘土飞扬。而教师寝室是把课桌凳前移后,用塑料布与教室隔开。老师不愿来,学生留不住。工作队先后三次徒步到学校了解情况。今年1月17日引来贵州麒龙公司捐赠资金25万元,修建500多平方米的土黄村麒龙小学。工作队还引资12万元为夫子坝村新修村小学校。目前两所学校均已破土动工。施工进展顺利。2005年教师节,工作队出资6000元慰问教师,并对优秀老师进行了奖励。

  三

  走访调研中,队员们发现,有的村生产条件较好,但发展路子窄,群众还是沿袭传统的种养方式,增产增收缓慢。

  “扶贫更要扶智。”工作队以“科技扶贫”、“智力扶贫”等为突破口,展开了扶贫攻势:筹资5000元选派该乡3名技术人员到罗甸县进行为期15天的反季节蔬菜种植培训;出资50000元在夫子坝村新建了5个蔬菜大棚,并出资35000元修建了75个简易大棚,将育出的蔬菜苗无偿发放农户试种;筹资35000元扶持鼓励20户村民实施“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圈、改厕、改灶);出资16000元购二元杂交母猪20头,发放给20户农户饲养;设置资助奖励项目,对提前完工“一池三改”的农户分别给予100元、200元的奖励,对商品猪存栏10头或存栏母猪5头以上的奖励1500元。群众的脑子“活”起来了,退休工人杨天明学到了种植技术,承包土地种了12亩胡萝卜,今年已收入5000元。杨天平掌握了养殖技术后,一下子喂了24头猪。目前,夫子坝村已建起5个高标准反季节蔬菜大棚,发展胡萝卜种植面积200亩,户均养殖达4头以上。工作队还帮助当地成立了营销协会,推行订单农业,鼓励农户发展产业化经营。

  工作队还会同县有关部门投入100余万元,帮助夫子坝新修通村通组公路759米(硬化成20厘米厚的水泥路),硬化连户水泥路2609米,美化土家木楼120间,使该村成了县里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以前,中坝乡街上垃圾乱堆放,污水到处流。为提高群众环保意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工作队出资8000多元,修建了垃圾池和垃圾处理场。现在街道整洁干净了,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

  四

  10个月来,省党建扶贫工作队已累计为扶贫点筹措并投入资金(不含县协调资金)145.2万元,捐赠物资折币28.9万元,两项共计174.1万元,为当地群众办成了一批实事,与群众结下了浓厚的情谊。“以前,我以为城市里的大官不好接近,经过多次接触后,发现他们亲切随和,就像我们的亲友一样。杨家坪村主任说。今年春节期间,村民们纷纷挽留工作队员们到家过年。

  “现在我家的狗见了工作队的同志都不叫了,摇头摆尾的,像见了自家人一样。”夫子坝村民杨天明这样说。我们在夫子坝村采访时,遇到一个背着背篼回家的妇女,居然用普通话与工作队的同志打招呼。而当初,村民们连普通话都听不懂啊。

  作者:顾宗富 戴红军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