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上海是不是我的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2日13:46 新民晚报

  

上海是不是我的家?

  编辑先生:您好!

  我来上海将近十年了。我在这里学习工作、结婚生子、买房置业,而且拥有能表明自己身份的上海户籍。礼貌一点的说法,我是“新上海人”,不客气的说法,我是“乡下人

”。

  邻家姆妈挺欢喜我,时不时要送一些点心给我吃,在介绍完点心的来历后,她总不忘添一句“你们乡下没有吧?”其实我告诉过她多次我的老家在哪里,那是她每天必看的天气预报里都会提到的一个城市,但我知道,在她老人家心里,除上海外的所有城市都是乡下,所以我一般都以笑眯眯的点头来回应她的提问。不过,有一年快过年的时候,她送来一团八宝饭,又冒出那句话,我想我不能再点头了,否则对不起养育了我二十年的父老乡亲,只能告诉她这东西我们那儿也有,而且多得很,弄得她走的时候疑心重重……

  作为“新上海人”又是骄傲的。一个“新”字毕竟代表的是先锋和进步,他们能从那个自己土生土长的“外地”跑到“上海这座中国最像城市的城市”来混饭吃,多少是有两下子的。可惜找不到准确的统计数据资料说明,究竟有多少外地人占据了上海金融法律、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这类所谓高等职业的位置,如果有,这个数据一定会颇为可观,否则官方文本中的“新上海人”不会被如此推崇,他们为上海做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不要说“台巴子”、“港巴子”、“洋巴子”带来的资金技术让上海迅速腾飞,就是那些建筑工地上的外来民工也是令上海日新月异的主力军。

  因此,“新上海人”就不大吃早期上海人排挤“乡下人”的那一套,可“新上海人”就是旗帜鲜明地要与上海人划清界限,生怕自己被别人误认为是上海男人或上海女人。于是上海人很委屈,觉得自己已经很宽容了,可外地人还是拿老眼光看待他们,外地人对他们的偏见更大。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矛盾偏差现象呢?

  实事求是地说,今天的上海人是开放、宽容、诚信的。可惜的是,这样的开放与宽容缺乏厚实可贵的平等精神,因此在现实生活的交往中,总散发出一种异样的味道,正是这种异味使得上海能留住外地人,却留不住他们的心。

  上海方言里有一个经常用来指责别人的词语——“触气”,意思是习惯不好、素质不高。你在外滩、东方明珠等景点附近可以听到这个词的频繁使用。因为游览那里的外地人常常坐在他不该坐的地方,碰他不该碰的东西,扔他不该扔的东西,这些当然是不够文明礼貌的行为举止,应该批评指正。但上海人说这句话的神情往往让人觉得他自身高人一等。他不是带着帮助你克服缺点的态度真诚向你指出,而是用充满鄙夷的语气进行嘲讽打击,就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租界里的洋人看不起中国人一样,只是他不敢那么张扬。洋人的这种高傲心态是建立在殖民侵略的基础之上的,而上海人的这种心态又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

  作为一个已经在此地立住了脚跟的外地人,我虽然很少体会到上海人之间的温暖亲切,却也没有感受过被上海人歧视的委屈。但我耳闻目睹了“外来人员”的待遇,看到电视里今天报某某省来沪务工人员潜入民宅偷窃,明天报来自某某省的小保姆卷走主人家钱财,如果有一天干坏事的人终于是上海人了,那么说法往往显得有些惊心动魄——“打劫的竟然是上海本地男子”。

  我现在寄希望的是时间,我相信如果我们始终留在上海,我的女儿,至少我的外孙女那一辈是不会有这样的身份疏离感的,他们终将融入上海,就像过去的广东人、宁波人现在都变成了上海人一样。可是,除了时间,真的就没有其他的人为力量可以改变这一切了吗?

  同济大学教师柳珊

  孔庆欣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