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格尔木城,为天堂而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2日14:03 红网-三湘都市报

  

格尔木城,为天堂而生

  慕生忠将军雕像和它的守护人。格尔木,不是一座有着厚重历史的城市。毕竟,关于格尔木城最早的故事,仅仅发生在1953年。然而它承载了太多的存在意义。如果说青藏高原是天堂,那么无论选择公路还是铁路,格尔木都是去天堂最好的踏板。

  "将军楼":

  不能遗忘的一栋楼房

  在格尔木,不少外地游客知道这里有一位将军,却不知道“将军楼”在哪儿;而大多数本地人知道“将军楼”在哪儿,却从未打探过它的由来……

  “格尔木在哪里?”“格尔木就在脚下!”

  1953年,这位将军开拓性的回答流传至今。他就是“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当时的身份是中共西藏工委组织部长兼运输总队政治委员。

  当时仅仅是一个传说,从香日德向西约300公里有一个叫“郭里峁”的平川,旁边还有一条南北流向的小河,这或许是一条最安全的进藏线路……身负运输紧急物资入藏任务的慕生忠将军“赌中”了格尔木(“郭里峁”)。

  1956年,也就是青藏公路建成后第二年,慕生忠将军率部自己打土坯烧青砖,在格尔木建起了一座两层的窑洞式建筑作为办公所用,这就是“将军楼”,格尔木方圆千里之内第一座楼房,同时他们还种下了格尔木的第一批杨柳……

  50年后的今天,一批又一批的物资或游客,跨过格尔木通向青藏高原的腹地,“将军楼”,成了路边那一株不起眼的杨柳。

  格尔木市河西地区,西藏自治区驻格尔木运输总公司宿舍区内,“将军楼”静静地蹲着。这是一幢极为陈旧的二层小楼,破损的玻璃,生锈的门锁,门扉上肆意的涂鸦……

  我们找到了掌管楼门钥匙的老太太王德美(音),60岁的老太太不识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26年前,老太太随部队转业的丈夫一起从山东宁沂迁到这里。

  “最开始钥匙是由一个老头掌管着,听说还是慕将军的部下。后来又传到了一姓肖的老太太手上,2004年的1月1日,她把钥匙交给了俺,自己回闺女家安度晚年了……”老太太比划着告诉我们。

  老太太不知道楼里面那座半身雕像是谁,她只知道,是格尔木曾经的一位大人物。两年来,她一直尽力履行着对肖老太太的承诺——每星期打扫一次房间,不厌其烦地为参观者开门……“每年的秋天都会来很多人,特别是一些部队和学校,战士们和学生们经常在这里宣誓……”说到这儿,老太太笑了,颇有些成就感。

  “5月份这里就要拆迁了,俺家马上也要搬了,现在就是不知道钥匙该交给谁。”老太太似乎在问我们。按照格尔木市政规划,5月中旬,“将军楼”附近的运输总公司宿舍楼拆迁,当地政府将投资500余万元建一座“将军楼”主题公园,那一段黯淡了的刀光岁月或许将被重新拾起……

  "铁道城":

  开拓者的"城市面孔"

  如今的格尔木,渐渐归于宁静。“前几年,咱格尔木多热闹,一到周末,马路两边人挤人……”在城里跑车的出租车司机,很是怀念昔日的繁华。

  2002至2003年,格尔木城是青藏高原最繁华的地方。修筑青藏铁路绝对是一场运动,给这座城市注入了无限的活力。2002年,作为青海省第二大城市的格尔木,市区人口只有5万,但十几万铁路工人和几十万民工囤积于此,仿佛一夜之间,格尔木拥有了如沿海开放城市般的熙熙攘攘。

  一位陕西咸阳的哥,在格尔木开了8年的出租车。据他回忆,2003年,格尔木的出租车数量达1500多辆,街道上川流不息的的士成了这座小城的一道奇观。而今天,青藏铁路完工后,的士数量骤减到600多辆。

  青藏铁路给这座城市刻下了太深的烙印,如今的市政府都是原来铁道司的司部。在一张旧的格尔木旅游交通图上,我们甚至发现了一座“铁道城”:

  北以黄河中路为界,西以中山路南段为线,东以泰山路为边,倚着城市最南端自东向西的青藏铁路,四条线框出了这座城市中一个人口密集的“城中城”——铁路医院、铁道饭店、铁路市场、铁路生活段、铁路车辆段、铁一小、铁二小、铁一中、铁二中——这几乎就是一个独立的小王国。

  50年前,青藏公路给了格尔木第一栋楼房;50年后,青藏铁路又给了格尔木一座设施完善的“铁道城”。几十万建设大军所到之处,让这座灰头灰脸的荒漠之地换上了“城市面孔”,开拓者留下的公共设施,将继续造福在这里生活的人们。

  在格尔木铁路子弟小学,我们遇见了一位12岁的小姑娘闫晓梅。她不是铁路系统的子弟,按照她的说法:“我们班上的同学百分之八十都不是铁路子弟。”

  看到我们带着相机,小姑娘兴冲冲地要领着我们去她们学校。“你们是报社的记者吧,是来报道我们新教学楼的吧?”小姑娘大方的举止,让我们瞬间嗅到了这座城市的开放气息。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格尔木都是一个偏远的山城,然而这里的孩子们丝毫没有山区孩子的腼腆,争先恐后地让摄影记者为他们拍照……

  我们临走时,格尔木又起风沙了。街上过往的人们纷纷戴上了口罩和纱巾。或许,天堂守望者的面孔,原该是蒙着面纱的。

  文/特派记者 朱珊 谈金燕 唐婷 图/特派记者 汪蛟 本报格尔木4月21日专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