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加快山南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2日17:51 中国西藏新闻网

  扶贫开发工作和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做好这两项工作对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巩固扶贫成果,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对我们扶贫、农发部门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开创我地区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新

局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认清扶贫、农发工作形势,增强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

  扶贫开发的形势

  当前我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同全区一样,通过扶贫战线上的干部职工深入调研,大胆探索,调整思路,扎实工作,“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基本完成,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通过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全地区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长足发展。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应看到我们在扶贫开发工作上面临的困难:一是地理位置和条件特殊。西藏既是西部地区,又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域偏远,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并存在一定程度失衡,经济发展缓慢,文化教育滞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二是西藏是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目前全地区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还占相当比例,而且还有很大一部分低收入的相对贫困人口。三是巩固温饱成果任务相当艰巨,初步解决温饱的群众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生活水平低,温饱还很不稳定,因灾、因病现象十分严重。

  农业综合开发形势

  我地区已完成全部建设内容的农业综合开发区基本实现了“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正在实施建设的农业综合开发区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这一目标迈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不仅使开发区内农牧民群众得到了实惠、长期受益,而且为改造传统农业、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切实起到了典型和示范作用。但是,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上我们还面临不少艰巨的困难:一是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结构调整总体上还处于浅层次、低水平,离战略性调整还有较大的差距。二是在促进农牧民增收工作上的办法仍然不多,渠道不宽,成效不够理想,影响农牧民增收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因素并未消除。三是农牧业和优化区域布局的结合不够紧密,龙头企业带动农牧民增收的效益不明显;四是流通和市场的制约依然是我地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瓶颈,农畜产品卖难问题突出,价格持续走低,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现象。

  我们既要对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有清醒的认识,更要牢固树立长期奋战的思想,迎难而上,努力开创我地区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新局面,加快我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调整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思路和措施

  做好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是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牧区,难点也在农牧区。没有农牧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地区的小康。因此,我们不仅要认清当前我地区扶贫、农发工作的形势,对困难有充足的估计,而且要对战胜困难充满信心,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努力做好今后的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扶贫开发工作扶贫开发工作要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中心,以项目开发为重点,以发展特色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突破口,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依托,以扶贫开发为切入点,围绕山南地区“455目标”,突出抓好项目的规划、设计和申报,扩大投资规模,发挥开发建设项目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为改善农牧区的生产生活创造条件。为此,要从以下几方面狠抓扶贫开发工作:

  实施产业化扶贫,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当前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已由原有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解决基本温饱问题的“短、平、快”项目,转变为能够使贫困群众增加收入、尽快脱贫致富的产业化种养业项目上来。因此,要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性地实施有特色的种养业项目;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规模经营、生产高效”的原则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特色农业,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引导农牧民进入市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劳务输出为主,有效地转移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

  做好重点扶持县和扶持乡的扶贫开发规划。要以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思路为指导,结合调整农牧区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这一工作主线,做好我地区4个重点扶贫县和36个重点扶持乡(镇)的扶贫开发规划。既要突出重点县、重点乡(镇)、重点村和重点户,又要从整体水平较为落后的实际出发,集中连片开发,整体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为此,一要在示范带动上下功夫。抓好一批扶贫开发示范工程,培育一批扶贫开发示范片区,增强扶贫工作的影响力和说服力。二要结合扶贫点建设,在探索“综合开发、成片治理、产业带动、整乡推进”的路子上狠下功夫。在重点扶持乡(镇),实行山、水、田、林、路、电、通讯以及社会事业统一规划,集中投入,综合开发。三要在扶贫资金整合上下功夫。要突出重点,集中财力,统筹安排,将扶贫资金捆绑使用,相对集中地投放于重点扶持县和重点扶持乡(镇)的扶贫开发。以利用援藏资金、扶贫贷款、吸引企业资金等形式拓宽扶贫资金投入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要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始终坚持“两个转变”、紧紧抓住“八个结合”,努力实施以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战略,以改善基础条件为重点的基础发展战略,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提高农牧民素质为重点的科技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农业区域比较效益,积极培育农牧区支柱产业,发展产业化经营,推进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大科技含量,全面提高农畜产品质量,提高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农牧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为此,要在以下几点狠抓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把提高农牧业产量上升为发挥农牧业比较优势和区域优势上来。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要由以改造中低产田和开垦宜农荒地相合,转移到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尽量少开荒甚至不开荒;由以增加产量为主,转到积极调整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上来。从确保主要农畜产品供需总量平衡上升为以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主要内容上来。农业综合开发要着眼于特色经济,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把生产、加工和流通相互独立的三个目标整合为生产、加工、流通、营销一体化的目标,把农畜产品的优质、高效和加工增值有机统一起来。通过综合配套、规模连片的项目建设,进行农畜产品深度开发、规模开发,建立一批在区内外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真抓实干,扎扎实实地开展扶贫、农发工作从当前而言,无论是扶贫开发,还是农业综合开发,都把发展特色经济,开发特色产品,增加农牧民收入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对此,我地区的扶贫、农发工作要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抓好推动我地区农牧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四大产业”和“六个示范”工作

  “四大产业”:一是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在乃东、贡嘎、扎朗三个农发区大力实施人工种草,以种植优质饲草为主线,发展农区畜牧业。二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建设大棚蔬菜基地。三是积极申请农发多经项目,大力发展藏鸡产业。四是实施姐德秀养鸭产业。

  “六个示范”:一是抓好经济林基地建设示范。二是建好江北早熟土豆生产示范。三是抓好勒布茶场及竹器加工的示范。四是抓好措美县古堆乡藏獒繁殖示范。五是抓好水产养殖示范。六是抓好扶贫点建设示范工作。加强领导,搞好配合,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农发工作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涉及范围广、行业多,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此,要加强部门协作,整合人力、物力和财力,形成部门联动、行业带动、全社会参与行动的开发局面。为此,要充分发挥对口援藏在扶贫和农发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广泛组织区内外社会各界、企业团体、民间组织参与支持扶贫、农发事业;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行扶贫、农发建设,形成各类组织、各种经济成份共同参与扶贫、农发的局面;把招商引资同产业扶贫、特色扶贫、科技扶贫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与国际友好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外来投资者的资金、技术、信息和先进管理经验实施扶贫、农发工件。与此同时,要继续加强区直、中直、地直及驻军单位的定点扶贫工作,充分发挥农牧民群众在扶贫、农发中的主体作用。

  抓好项目和资金的管理工作

  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加强对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的管理。在项目的实施上,要把好“四关”、实行“四制”,即规划设施关、立项审查关、工程质量关、竣工验收关;搞好工程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资金使用项目安排公示制和招投标制。在资金管理上,要认真贯彻执行自治区有关扶贫、农发资金管理规定,推行资金使用报账制,加大专项资金的管理力度,在资金使用上本着公正、透明、廉洁、高效原则,确保各项资金专款专用,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挪用、挤占、侵占、贪污等违法乱纪现象发生,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使资金真正成为启动内力、根治贫穷的关键因素。

  党的十六大吹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新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在抓落实。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求实的精神、扎实的作风,认真开展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为我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