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化遗产保护:打造品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3日00:00 东南早报

  泉州的民间文化,在历代的传承中焕发着奇光异彩,让这座城市更富魅力。音乐、戏剧、舞蹈、工艺、服饰、体育、信仰和民间节日,无不独具魅力,为后人称道。这些曾为古泉州增添喜庆氛围的文化,在今天,在最广阔的民间流传、传承着,可谓“遍地开花”,成为文化名城泉州的一张张“名片”。

  □早报记者张文瞡文/图

  泉州的民间文化珍贵,得到了国家文化部门和专家学者的肯定。泉州南音已列入中国申报“世遗”的预备名单;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线木偶戏《钦差大臣》正在向十大精品剧目冲刺……

  但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对峙,让这些经历了千百年的民间文化艺术,在经历着一种尴尬,生存的困难与抢救的必然已经成为政府和文化界人士的一致认同。

  泉州民间文化存在的问题

  泉州市文化局社文科负责人谢万智认为,泉州民间文化辉煌,却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显而易见的是生存日见艰难。随着人们文化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泉州市一些民间文化品种目前处于停滞甚至萎缩状态;许多珍贵的民间文化资料散落民间,有可能消失;许多民间

文化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对此,泉州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深有感触。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起,“泉州提线木偶至今到过40多个国家,表演无不取得极大成功,但它的传承却面临着困境”。

  王景贤说,要练成这门绝技非一朝一夕之事,尽管大家知道这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绝技,但现在的年轻人愿意静下心来,学这门技艺的不多。于是,就有了剧团想招收30个学员却只有8个人前来报名的尴尬景象。如此下去,到底能有谁来传承优秀的泉州文化遗产呢?

  资源比较分散则是另一个“瓶颈”。据了解,泉州是民间文化资源大市,但管理不统一,如国家级文物,有的是属于市管,有的归县(市、区)管,有的乡镇管;有的文物部门管,有的建设部门管,有的宗教部门管。

  一位文化界人士提出,泉州的博物馆,仅市区就有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市博物馆、海交馆、华侨历史博物馆、古船陈列馆等,功能虽有区别,但有限的资源难以集中使用。

  对泉州旅游业来说,古老优秀的历史文化是一个亮点,但旅游业要发展好,涉及宣传、旅游、文化、建设、规划、公用事业、交通等,一时难以形成更有效的合力。

  如何把民间艺术转变成“消费品”,成为不少人探讨的话题,“工艺品规模化经营,对于民间艺术来说,能赢取自己的空间,毕竟现在是经济社会。”泉州一旅行社的先生说,如泉州的木偶雕刻、花灯、石雕、瓷工艺、惠安女服饰等,见过的人均赞不绝口。但是,除了德化瓷工艺和惠安石雕形成了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其余的效益较为有限,甚至自我生存都有点艰难。

  打造民间文化品牌

  泉州民间文化遗产项目种类繁多,可谓“遍地开花”。有民间音乐,包括南音、北管、笼吹、十音等;民间戏剧,包括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民间舞蹈,包括拍胸舞、嗦罗连、掷铙钹、火鼎公婆、踢球舞等;民间工艺,包括木偶雕刻、刻纸、花灯、惠安石雕与木雕、德化瓷工艺等;民间服饰,包括惠安女服饰、埔女服饰等;民间体育包括五祖拳和宰狮;民间信仰包括妈祖、清水祖师、郭圣王、吴真人、何氏九仙等;民间节日包括闹元宵、海上泼水节等。

  泉州市文化局副局长李培德却认为,打造品牌不能全面出击,而应选择最有影响、最有竞争力、最能形成效应的项目。

  民间音乐:泉州南音

  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扎根闽南,传承千年。因其保存着丰富的古代音乐文化遗产,成为极为珍贵的民族音乐瑰宝,引起国内外学者、专家的关注与重视,被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现正在申报“世遗”。

  地方戏曲:泉州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梨园戏

  梨园戏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着典雅清丽的艺术风格,精妙细腻的表演技巧以及丰富的文学内涵,至今保留着醇厚的唐风遗韵。

  泉州提线木偶戏和掌中木偶戏,堪称偶坛并蒂花。

  高甲戏被誉为“南海明珠”,古老雄浑、诙谐风趣,系福建省的五大地方剧种之一。泉州高甲戏讽刺喜剧《连升三级》成为脍炙人口的中国戏剧经典之作,被评为“中国近代十大喜剧”,得到“可以和莫里哀的喜剧相比美”的盛赞。

  打城戏又名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源于傩戏,是在僧道法事仪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曲剧种,具有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独特性。

  民间舞蹈:拍胸舞、火鼎公婆、嗦罗莲、踢球舞

  “拍胸舞”是泉州乃至闽南地区最普遍、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拍胸舞”历史源远流长,宋元南戏《郑元和》中保留“乞丐拍胸”证其应存在于宋元之前。

  “火鼎公婆”舞蹈源于民间信仰迎神赛会中的“火鼎踩路”,意为扫除一路污浊,驱邪镇恶。后传入民间,成为泉州地区各种节日庆典活动中常见的民间舞蹈品种。

  “嗦罗莲”是泉州地区端午节“采莲”所跳的一种民间舞蹈。“采莲舞”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乐府即有《采莲曲》,泉州“采莲”活动至今保留历代宫廷“采莲舞”的遗迹,所唱“嗦罗莲”褒歌与我国古代佛教、道教、戏神平安咒语同出一源。

  “踢球舞”流传于泉州城乡以及东南亚一带华侨聚居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发源于我国古代的球类运动“蹴鞠”。“踢球”乃由体育、杂技,进而融于戏曲、歌舞表演,并且还有着从民间流入宫廷,之后又转回民间的流传过程。

  民间手工技艺:江加走木偶雕刻、李尧宝刻纸、泉州花灯、惠安石雕、德化瓷工艺

  泉州现从事木偶雕刻的有几家,产品销往海内外。江加走是泉州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代木偶雕刻巨匠,他创作出280多种不同性格形象的木偶头像,并梳编十多种不同式样的头髻发辫,雕刻和粉彩的木偶头像有万余件之多。“加走头”成为国内外木偶雕刻最响的品牌。江加走及其子江朝铉已过世,其孙等人继承了其木偶雕刻艺术。

  李尧宝刻纸,善作交枝缠草图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他的刻纸图案画面生动,对比鲜明,刀刻挺拔,线条流畅,而且装饰意趣浓厚,艺术上具有独特风格,造型古朴典雅,立意深远。解放初期李尧宝运用刻纸艺术与料丝相结合,制作刻纸料丝灯,造型精巧,流光溢彩。李尧宝的女儿、外甥及其他工艺师继承了他的刻纸艺术。

  泉州花灯历史悠久,唐时流传,宋代更盛,形成年年元宵闹花灯的习俗,延续至今。泉州花灯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可谓泉州一绝,在台港澳地区、日本、东南亚、美国等办过展览,广受赞赏。

  惠安是我国著名的“石雕之乡”,石雕艺术历史悠久,表现出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形成了南派雕刻艺术独特的风格,在建筑和家具制作上得到广泛的运用。

  德化传统陶瓷工艺源远流长,唐宋元明清至现代的青瓷、青白瓷、影青瓷、黑釉瓷、白瓷等,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外销品,闻名世界。“象牙白”、“猪油白”等被誉为“中国白”,特别是一代名师何朝宗的瓷塑观音、关公等人物造型,轰动了世界。

  民间服饰:惠安女服饰、埔女服饰

  惠安女服饰是极具特色的妇女服饰之一,它以黄斗笠、银腰带、蓝上衣、宽黑裤为主要特点,展示女人身材曲线美和婀娜多姿的神态,令人百看不厌,领略无穷的美感,成为许多人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成为当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埔女服饰在女性头饰、耳饰、服装、织染工艺等方面有独特的风格与鲜明的特点。

  民间信仰:妈祖

  泉州民间信仰随着闽南人的足迹,也都同时成为闽台地区、东南亚地区甚至所有闽南人分布区域的共同信仰。其中妈祖信仰影响最大。泉州天后宫至今800多年,台湾等地的很多妈祖宫是从泉州天后宫分香出去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或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人物专访:

  市文化局副局长李培德:加强保护民间文化

  “加强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只有保护好,才能利用好。”泉州市文化局副局长李培德说。

  长期以来,泉州市重视保护民间文化,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大量且卓有成效的保护。

  正是因为泉州民间文化保护得好,泉州在文化上才有今天享誉国内外的名气,才保留了这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可供利用。

  建议对民间文化项目进行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可编印宣传小册子和折页,适合放置在景点入口、酒店大堂,向顾客免费提供折页等。

  建议建立一个古典戏曲剧院,常年演出。根据观众、接待、旅游需要,演出民间戏曲综合性节目,或戏剧专场。挑选各剧团优秀剧目到古典剧院演出。不仅专业剧团可以到剧院演出,而且优秀的民间职业剧团也可到剧院演出(泉州市有168个民间职业剧团)。剧院可采取产业管理办法,不设编制,管理人员从现有文化系统人员中调剂,或公开招聘;剧院以演出票房收入为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对于剧院的选点,可以新建,也可以从现有符合条件的演出场所中选择一个进行重新定位,以充分利用资源,避免浪费。

  市文化局科长谢万智:设立民间文化表演和展示项目

  泉州民间文化中有许多项目可以作为旅游观赏和旅游品销售,如各种民间舞蹈、民俗活动可开发成旅游观赏项目,各种精美的民间手工艺品可作为旅游品。

  市区是各种戏曲文化、多种宗教共存文化、海丝文化、博物馆文化等的集中地,惠安有石雕艺术、惠安女服饰,德化有瓷工艺,安溪有茶文化等,都是很有地方特色并且适于展示和开展旅游观赏的项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