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评估造假”究竟是谁的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3日00:14 红网

  “评估造假”、“公关贿赂”、“血本烧钱”是时下高校评估的顽症,为人诟骂。针对社会上这种议论,教育部部长周济近日表示,“评估造价”不是评估的错。并强调将对弄虚作假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制。(4月20日《中国青年报》)

  造假,不管是哪个行业、哪个领域,都会受到道德的谴责,乃至法律的制裁。然在谴责、制裁之余,还应该追问“造假”的根源,这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亦是解决“造
假”陋习的根本前提。在追问“造假”根源时,目前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这是评估造成的,是评估体系的背后的利益分配所致,它是以各高校为代表,姑且称为之“评估错”说;另一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针锋相对,认为高校评估造假不是评估的错,而是学校的错,错在学校管理中存在的漏洞,这种观点以教育部为代表,姑且称之为“高校错”说;最后一种观点来自新闻媒体的评论,持的是“制度错”说。它认为评估“造假”是评估体系本身的错。现行、僵化的《高校评估暂行规定》不仅造成高校评估造假,而且还是滋生腐败的温床。

  从逻辑层面上看,这三种说均能自圆其说,也就是都能“持之有理,论之有据”。但是,真理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是只有一个,唯一的一个。由此而来,上述这三种说法,谁代表真理?谁代表谬论?还是这三种说法本身均是真理和谬论的集合体,都说出了一部分真理,掩盖了一部事实呢?对此,谁又能给出一个科学、公正的“评估”呢?

  从系统论的角度而言,这三种说法各自指向了高校评估系统的三个关键要素:评估方、评估对象,评估体系,而且均认为对方有错。这种情况本身说明,这三种说法均不全面,均说出了部分真相。我认为,出现评估造假是评估方、评估对象、评估体系三种力量相互作用的怪胎。试想,如果学校管理至善至美,他们是不会劳师动众、乃至造假去迎合评估的;如果评估方不具备官方色彩,评估结果不牵涉到各高校的生存发展,而仅仅是高校的教学检查与督促;那么高校也不会造假;而如果评估制度设计合理,能使教学评估回归本位,不牵涉多过的利益分配。作为评估的两个关键主体,学校和教育部也不会存在着如此紧张的关系。由此我想起了妈妈唠叨的故事了。因儿子逃学、爸爸要打儿子,妈妈反对爸爸打儿子,于是唠叨不停,儿子则因怕妈妈的唠叨、爸爸的巴掌而继续逃学,于是爸爸继续打、妈妈继续唠叨,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若爸爸、妈妈、儿子各自不反思自己的行为,这个家庭最终会趋于解体。目前的“高校造假”现象十分类似于妈妈唠叨的故事。

  出现上述死循环的悖论是有一定的宏观背景的。大致而言,即是就业压力下的高等教育扩招、高校管理的行政化色彩过浓、及教育资源的集中化三个因素。高等教育扩招是社会对人才渴望的回应,有其必然性,但扩招的同时教育改革深化的力度却不够,以致过浓的行政色彩依然笼罩着各高校,同时在各种名义下,高等教育资源继续向重点大学倾斜。在上述种种原因促使下,地方院校的教育质量随着扩招而下滑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而目前的评估体系、评估的潜规则,促使着这些“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校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不得不参与“公关贿赂”、“造假”等丑恶行为。

  由上而言,在道义上谴责或严厉惩罚“高校造假”是不能从根本上遏制这股“评估造假”风,反而会进一步阻碍、乃至窒息各高校的健康成长。反思评估行为、改革评估办法,优化高等教育环境,缓解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根本矛盾,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这股评估造假风。否则,造假依然会在谴责、惩罚中的潜行。在目前,改革评估体系,提高从教门槛,淡化高校与管理方的行政色彩是医治“评估造假”最直接的药方。

稿源:红网 作者:刘继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