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怎么“创造性”地读西方哲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3日03:06 中国青年报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隆重推出了一套多卷本、学术版的《西方哲学史》(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受到著名哲学家汝信等人的高度评价。哲学界的学者们认为,这套著作不是“西方的”哲学史在中国的简单翻版,而是中国学者对西方哲学的再思考。为此,《思想者》采访了这套巨著的总主编之一叶秀山研究员。

  《思想者》:时下的青年人一直对西方哲学抱有一种“神秘化”的“情结”,因而
很热衷于读西方哲学原著,但究竟怎么读,见仁见智。我们注意到您在这套书的前言中特别强调以“创造性”的精神研究西方哲学。能讲讲为什么吗?

  叶秀山:我们主张“创造性”地读书。因为“哲学”原本是一门创造性的学问,历史上公认的“经典原著”,都是“创造性”的。教条式地读书,不仅违反历代诸贤哲的学术精神,也是违反这些著作的实际情况的。教条式地研究,表面似乎是死死抓住“原著”,实际上反倒是失之交臂而南辕北辙,是很不客观的。

  所谓“创造性”地阐发“原著”,需要用自己的头脑去“阅读”和“理解——思考”这些“著作”,从而得出自己的心得和看法来。当然我们的“头脑”与这些原著作者的“头脑”是不同的。我们与他们有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我们的“头脑”是在“不同”的背景下“陶冶”出来的,因而在这些著作的启发下对问题的思考,不会完全“相同”。

  《思想者》:有人说,中国学者研究西方哲学,不过是“自说自话”,也有人崇尚“希腊的著作要用希腊文来读,罗马的著作要用拉丁文来读”,否则似乎就是“误读”。您怎么看这个说法?

  叶秀山:中国的学者有自己的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传承,在哲学问题上,我们有自己的独特的思考方式。我们这些学者,不管自觉与否,都是在这种文明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珍惜自身的文化传承和哲学传统。学者的任务在于以同样的创造性的精神来对待我们自身的哲学传统,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工作,对于西方哲学的问题可以作出我们自己的创造性的阐释,可以在同等的哲学层次上与西方的哲学有真正的“对话”,而不仅仅是各说各的话。这样,我们在受命(接受这个项目)之初,就把“具有中国学术特色”作为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思想者》:由于在中国的“极左年代”里,曾经出现对马克思主义的僵化式学习和理解,至今,一些青年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热情都不是很高,您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把握西方哲学会有帮助吗?这两者是什么关系?

  叶秀山:现代中国从194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提倡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固然在一个时期有教条主义的偏差,但在事实上这种倾向已经逐步得到克服的情况下,只要我们同样创造性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过去所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对于我们的专业工作来说,也是受益匪浅的。

  对于开始研究哲学的青年朋友,我建议他重视学习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如果这个建议有意义的话,就我们自身来说,也是得益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全国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中,我们这些做西方哲学研究工作的,自然就会更重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的德国古典哲学。据我的体会,我们的选择是有收益的。

  就西方哲学专业来说,我们以德国古典哲学的训练为基础,上溯至古代希腊,下达于当今“后现代”诸家,欧洲哲学的主线应该是可以把握住的。这条“主线”,也是哲学思想“创造性”的主线,以此种精神和学养作为背景,来进行其他断代或学派的研究,在思路上应是比较通畅的。

  这样,在现今世界讲“中国特色的哲学学术”,就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承的训练在内。这也是我们这套书的作者们所要着重致力的地方。

  《思想者》:您提倡的“创造性精神”的本质是什么?能结合您多年的研究感悟,给青年们讲讲怎样以“创造性精神”学习西方哲学吗?

  叶秀山:所谓“创造性精神”,也就是“自由的精神”,哲学原本就是自由的学问。哲学里的“自由”当然不是随意的胡思乱想。事实上一些即兴的偶然灵感,往往并不是“创造性”的,常常是被他人已经“创造”过了的。有些貌似“创新——原创”的“突发奇想”,或者甚至是精心构造出来的“体系”,很可能是“拾人牙慧”,真的“古已有之”。“创造性”也有自己的“传承”,自己的“传统”,自己的“历史”;“创造性”的“历史”是一部“自由史”。哲学史也就是这种“自由史”的理论的表述。对于“创造——自由”的历史,我们也是要“学习——研究”的。“学习——研究”他人,特别是学习那些历史上的哲学大师们如何创造性——自由地思想,舍此之外,没有什么捷径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成为真正“创造性”的。

  因此,编写这部多卷本的西方哲学史,目的也在于把西方历史上那些载入史册的哲学大家们如何创造性——自由地“思想”哲学问题真正客观地介绍给大家,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我们自身的创造性,是不可能的。只有“自由者”能够理解“自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