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强力打造劳务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3日05:02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2005年9月,一场热烈的讨论在河南报业网“焦点网谈”上展开:河南应否叫响“第一人口大省”品牌?

  讨论的缘起是,“9月14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就制定‘十一五’规划调研时提出,河南作为资源大省,第一资源就是人力资源。”

  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从省内到省外,从报业网到新浪网,成千上万的网友参加讨论,发帖为河南叫响“第一人口大省”品牌论证鼓劲、出谋划策。

  参与讨论的网友热情之高、信心之足、自豪感之强,一时无两。媒体惊呼:这是河南经济资源意识的高度觉醒!

  一度视“人多”为包袱的河南,今天为何抱起“人口第一”当宝贝?

  从“包袱”到财富

  作为我国人口第一大省,河南拥有近7000万农村人口,其中富余劳动力达2800多万。这样一个庞大群体的就业、增收压力,曾经压得河南喘不过气来。

  如何变压力为动力、变包袱为财富,使静态的人口优势变为动态的经济优势?

  河南从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民工潮”中找到了答案:

  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要求,积极主动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人口多、农民多也可以变成优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不但为河南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增添砝码,而且还能持续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为此,省委书记徐光春撰文,发出了“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项战略抉择,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号召;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劳务经济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使劳务大军从无序流动走向有序输出。

  目前,全省有15个市建立了专门的劳务输出工作机构,68个县建立了健全的劳务输出服务网络,87%的乡镇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劳务输出以每年约10%的速度递增。

  从

国家大剧院、奥运场馆建设到长江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这些国家重点项目都深深地打上了“河南民工”的烙印;从北京、上海到广州、深圳,这些繁华大都市的各行各业,都闪现着河南民工的身影。

  2005年,全省外出务工人数达1557万,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0%以上;实现劳务收入730亿元,占到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外出务工农民人均年劳务收入4600多元,比农民人均纯收入高1800多元。

  在政府呵护中成长

  “出来一个人,全家就脱贫”。这既是劳务输出改善农民家庭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也是河南农民对打工致富的深切期望。

  然而,对于背井离乡的他们来说,进入城市并非一帆风顺:由于信息不灵,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由于没有专业技能,往往待遇低下;由于不能平等就业,往往遭遇各种歧视……

  为消除这些影响劳务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政府各部门开始了“服务竞赛”:

  解决信息难题,努力实现农民工有组织输出。一方面,加紧建立覆盖全省县乡的劳务输出网络,另一方面,在沿海各城市建立300多个驻外劳务办事机构,确保用工信息顺畅到达务工农民;职能部门不定期举办各类劳务岗位洽谈会,签订省际劳务输出协议。仅最近一次农村劳动力供需洽谈会,就签订用工协议721个,为38.3万人找到了岗位。

  清除歧视性规定,维护农民工权益。省里出台了一系列“新政”,降低外来从业人员进城落户限制条件、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2005年9月,全国第一部专门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规——《河南省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办法》施行,使农民工权益维护第一次上升到立法层次。

  铁腕清欠农民工工资。交通、建筑行业建立了驱逐拖欠农民工工资企业、建立农民工工资保障金等制度,探索建立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的长效机制。

  加强劳务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各地整合部门、企业和社会力量,解决培训资金、师资、设备问题,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去年省财政拿出4000多万元扶贫资金,使20万贫困农民得到了免费职业技术培训。

  周到细致的服务,解除了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劳务输出呈现出成熟、理性、高效的特点:在输出层次上,正由体力型向知识型、技术型转变;在输出渠道上,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特色化发展;在输出方式上,由无序向有序发展。

  闪亮的回归创业

  虽然目前我省的劳务大军还在以每年100万人以上的速度增加,而最早拥抱劳务大潮的一批务工农民,已经完成了资本积累,胸中翻腾着反哺桑梓的冲动。

  许多外出务工者带着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返乡创业,促进了农村工业化,为农村经济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挣了票子,换了脑子,回家办起了厂子,带富一大片子”,就是对这种现象的生动写照。

  近几年来,信阳市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创办的大小企业有3300多家。这些企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12%,上缴税金占财政收入的16%。而在全省,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由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办的企业已达上万家。

  这些企业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富于管理,产品不愁销路,而且很容易在当地扎下根,形成集群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富有活力的生力军。②10

  □本报记者张华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