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惟有改革才能突围——评点全国关注的“河南供销现象”(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3日05:02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编者按

  近年来,我省供销系统坚持以改革促发展,通过强化服务“三农”求振兴,以“人才兴社”激活力,实现了由过去全面亏损到整体盈利的巨变,由省里的后进单位到连续三年被省政府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由全国供销系统经营绩效较差单位到荣获经营绩效特等奖,经济效益跃居全国供销系统先进行列。

  全国供销总社多次推广我省供销社改革发展等方面的经验,仅去年以来,就先后有全国20多个省、市前来考察学习,这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河南供销现象”。

  “河南供销现象”背后蕴藏着什么?给人的启示是什么?今起,本报推出连续报道。

  千难万难不改革更难

  这曾是个不堪回首的事实:全省供销社系统连续十多年经营亏损,到2001年末,积存的政策性和经营性亏损挂账达到222.5亿元,经济效益在全国供销系统处于倒数第二位,先后有11.78万职工下岗……

  这曾是很多人共同的疑问:曾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三农”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供销社怎么啦?干部悲观失望,职工人心涣散、上访不断,社农关系疏远,供销社还有无存在的必要?出路何在?……

  “千难万难不改革更困难。”2002年,刚走马上任的省供销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孙立坤发出这样的感慨,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供销社将无出路。

  思想观念是改革的总阀门。围绕“供销社未来路如何走?”“供销社离市场有多远、离农民有多近?”“扁担精神的红旗还要不要扛?”等主题,省供销社在全系统展开大讨论。

  他们还对干部职工进行市场经济理论、现代产权制度改革、网络经营等专题研讨和培训,并分批组织省社干部,市、县供销社主任等到省外考察学习。

  这场被干部职工称为“洗脑”的思想总动员,让我省供销系统的改革思路开始明晰,走出了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供销改革之路。

  “老大难”变成盈利大户

  社有企业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一盈九亏”的现状,也是我省供销系统改革的“老大难”问题。

  因企制宜,因企施策,实现老企业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是我省供销系统在改革中所唱的重头戏。

  省供销社采取股份制改造、招商引资、资产出售、捆绑加盟等形式,对社属棉花、农资等社有企业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造,其他企业采取租赁、兼并承包等形式放开搞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原本一直亏损的省供销社直属企业金鹭公司,在改制过程中实行“公司+农户”模式,建成了亚洲最大的鸵鸟养殖基地,已成为供销系统新的经济增长点。

  省供销社负责人说,目前全系统已完成改制1165家,改制面达71%。其中省社13家直属企业已全部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很多令人头痛的“老大难”企业,如今都成了盈利大户。

  在社有资产管理方式上,省供销社成立了社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建立起管资产、管人与管事相结合的社有资产管理体制。这次改革,使社有资产每年以1000万元以上的速度递增,实现了保值增值。3年多来,省社直属单位没有发生一笔有问题的资金,没有形成一笔呆、坏账。

  改制到哪里,发展就到哪里;发展到哪里,稳定就到哪里。

  省供销社不是简单地出售企业或把职工推向社会,而是在坚持合作制原则下把改不改、怎么改等问题交给职工广泛讨论后决定,以保障职工的利益。

  让基层社轻装上阵

  遍及乡村间的基层供销社,是供销合作事业的基础,是体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性质和实现为农服务宗旨的基本环节。

  孙立坤说,如果盘活了基层社这块庞大的资产,也就将供销社救活了一半。

  在基层社改造中,省供销社实行开放办社,即吸收职工或社会资本入股、以资抵债、抵贷返租、破产减债等多种形式,使大量基层社得以改造,甩掉了包袱,实现了轻装上阵。

  开门办社,吸引的不仅是资本。通过公开招聘、项目竞聘等不同办法,供销社还吸收了农村致富能手、经纪人等加入。目前,全省已有3145名农民和其他社会优秀人才加入供销社队伍,为基层社发展壮大带来了新观念、新思路、新办法。

  目前,全省92%的基层社实现了盈利。去年全省基层社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998万元,同比增长56.8%。

  改造基层社是为了“活”,打造中心社则是为了“生”。

  我省利用乡镇合并和小城镇建设机遇,通过调整布局、以强带弱、合并重组等方式,发展了一批功能较为完善,经济实力较强的中心社。中心社的组建,发挥了资金联合、经营联合的优势,增强了供销社的竞争能力和服务能力。

  改革创新使我省供销系统突出重围,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一份来自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与2001年相比,2005年我省供销系统实现利税5.08亿元,净增4.06亿元;实现购销总额755亿元,净增172.42亿元,增幅29.59%;净资产达27.87亿元,净增3.91亿元,增幅16.32%,经济效益跃居全国供销系统先进行列。

  短短几年间,我省供销系统不仅起死回生,走出了困境,还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靠的是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以改革促发展。

  我省供销系统的实践生动说明,改革创新是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惟一出路。惟有改革创新,才能为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②10

  □本报记者田宜龙董娉杨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