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成都日报 我们通讯员共同的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3日05:47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讲述人 温江区委党史研究室调研员牟洪浦

  忆往昔岁月,我曾是党报——《成都日报》新闻通讯员群体中的一员,今年已55岁了,与《成都日报》有着极深的感情。至此《成都日报》50岁生日之际,我要代表我们这个
群体对《成都日报》道一声深深的祝福和谢意:感谢《成都日报》对我们的培养,祝福《成都日报》生日快乐!

  结缘 在日报上发表新闻作品

  在区委宣传部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最值得回忆的当数十多年前。那时,成都市活跃着一支由各区(市)县委新闻报道组为主体的新闻通讯队伍。因而,我们的工作热情十分高涨,以《成都日报》为阵地,以宣传本地改革开放中所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先进人物、先进事迹、重要新闻为己任,争相在成都日报上发表新闻作品。

  吃苦耐劳,采访作风深入,是我们这批通讯员的共性。那时的条件十分艰苦,许多新闻硬是靠脚“跑”出来的,靠手“刨”出来的。那时骑自行车下乡、搭乘班车下乡采访是家常便饭。记得1987年5月,我到农村采访,乡政府正在举办科学养猪技术培训班,满当当地坐了一屋子人。乡干部指着后面靠窗的一位中年男子对我说,那是个“跳神汉”,也来学科学养猪了。“跳神汉”学科学,多大的反差啊!我赶紧对他进行采访,连夜写出消息送往当时的《成都晚报》,标题就是“跳神汉进了科技班”。经党报首次报道后,紧接着这篇新闻稿被全国媒体纷纷转载采用,该稿还被评为当年四川省好新闻三等奖。

  培训 日报重视通讯员培养

  党报也非常喜欢我们这些通讯员,在新闻现场抓出的鲜活的新闻,报社经常派出记者深入各区(市)县对一些重大事件、重要新闻进行系列报道,造出声势,扩大影响。记得当年成都海峡科技开发园区在温江奠基,十几家知名企业落户于此,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当时的成都晚报社(现成都日报)派出了经济部的骨干记者来到温江,同当时的县委报道组通讯员一起,到园区跑了几天,写出了系列报道,对提高园区知名度,推动园区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成都日报》非常重视对我们这支通讯员队伍的培养,不仅经常派记者前往各市(区)县指导协同当地通讯员采写新闻,而且还举办各种活动提高通讯员们的新闻写作水平。每年参加《成都日报》所举办的活动,是让人十分期盼的事。我记得那时经常和我们见面的当时报社领导有凯兵、佟小庆、黄志祥、何承朴、姜学芬;负责联络区(市)县通讯员工作的经济部王长久、陈忠传、杨魏;广告部的罗正莲、出版部的莫东富、摄影部的邹小华等,这些领导和记者都和我们成了好朋友。

  合作 和其他通讯员成为朋友

  通过活动,各区(市)县通讯员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双流的赵朝南、彭州的陈述诗、崇州的雷仕忠、邛崃的姚明辉、青白江的王长林、郫县的杨珍祥、新都的许沪、金堂的郭应循等等,均是新闻战线的老兵和高手,大家无话不谈,感情笃深。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最多的是如何捕捉有价值的新闻,如何对重大新闻策划系列报道等等,而这些都是因为有成都日报这个我们共同的“家”。报社也十分重视我们,就连区(市)县专版放在星期几出,也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我记得有一次在双流评选“好新闻”,有几位通讯员因对一篇稿件的入选等次各抒己见,争得十分激烈,但会后相互哈哈一笑,感情又进了一步。

  《成都日报》不仅为全市通讯员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而且为我们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后来,我们大多走上了领导岗位,我本人也由普通的新闻干事逐步成长,科级、副处、正处,与党报的培养密不可分。光阴似箭,转眼十多年过去了,这些曾经的新闻战友如今大多都不在新闻战线了。但我相信,在大家内心深处,一定还保留着那份对《成都日报》的深深眷恋。

  我要说,成都日报——我们的家,培养人才的摇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