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鲁迅学生黄源在新四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4日15:05 新民晚报

  

鲁迅学生黄源在新四军
鲁迅学生黄源在新四军
鲁迅学生黄源在新四军
鲁迅学生黄源在新四军

  ◆秋石

  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同时,也是跟随他达十年之久的忠诚弟子,著名作家、翻译家、编辑家黄源先生百年诞辰。

  上世纪30年代,在鲁迅和茅盾的精心扶持下,黄源编《文学》、代鲁迅主编《译文》,积极参与粉碎国民党反动当局围剿左翼文学的伟大斗争,鲁迅赞誉他为“江南才子”,并给予了热烈的评价。鲁迅先生写道:“至于黄源,我认为是一个向上的认真的译述者,有《译文》这切实的杂志和别的几种译书为证。”

  鲁迅先生逝世后,于民族危亡之际,黄源先生弃小家,顾大家,毅然携笔从戎,入新四军,入中国共产党,为在人民军队中传播和发扬鲁迅精神,作出了新的贡献。

  1949年5月,一身戎装的黄源跟随陈毅司令员进入大上海,参与接管上海文化战线的领导工作,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并担任该部党组书记。

  黄源先生于2003年1月2日逝世,终年97岁。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不久,在校阅完700多页的《鲁迅先生纪念集》后,作为战地记者,黄源随国民党主战部队参与了抵御日寇登陆杭州湾的战争。1938年12月,在浙江省国民党政府所在地金华,既是共产党《新华日报》的特派记者,又担任着国民党《中央日报》特派记者的黄源,率东南地区文化新闻代表团,前往皖南新四军慰问,团员有石西民、骆耕漠、汪瑛等。一行人搭乘一辆军用运输车抵达皖南云岭。当晚,军部在直属教导队召开欢迎大会,中共东南局书记、新四军政委项英冒雨前来探望,并与他们亲切座谈。

  在新四军,黄源遇到了当年在上海的许多左翼文人朋友,这其中有创造社时期的朱镜我和李一氓,也有黄源编辑《文学》杂志时的撰稿人,如夏征农、彭柏山等,还有他所熟识的薛暮桥、聂绀弩、丘东平等。上海时期这么多的左翼文化名人和北平“一二·九”运动的多位学生领袖云集新四军,并担负着军部各个部门的负责工作,使得刚从国统区来的黄源备感亲切:深深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对知识分子的高度重视和强大的感召力。

  在新四军,黄源亲眼目睹了共产党的军队干部同基层指战员融为一体的情景:副军长兼政委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等军首长,都与大家一起吃大锅饭。论及“工资”,由黄源领导的军部印刷所工人每月可高达十五元,而军长叶挺不过区区六元,其他领导也只有三至五元。所有军政首长都同战士们一样穿一套灰色的半旧军装,有的军装还打上了补丁,宛如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

  项英说:要保护好黄源,不能让第二个吴大琨的悲剧发生

  1939年元旦,黄源他们抵达新四军数天后,项英在军部所在地的陈家祠堂,向团以上干部作形势报告。由于此时的黄源身份是外来的文化人,而且还不是共产党员,为此,宣传部长朱镜我专门请示了项英:“黄源是不是参加?”项英当即表态道:“参加!”这是有生以来黄源第一次听取共产党负责干部的报告。这是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报告的题目是《本军抗战一年来的经验与教训》,项英讲了整整一天。

  会后,项英到前方所属各部队视察,还特别邀请黄源一同前往。

  他们首先到了南京附近的新四军二支队,二支队司令是张鼎丞,副司令员是粟裕。谈话间,细心的粟裕给他们展示了他绘制的多张作战地图,地图画得很精致,给黄源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解放战争时,黄源随军作战,深切体会到了在苏北战场取得的七战七捷,还有山东战场组织的几大战役,包括全歼蒋介石王牌嫡系部队张灵甫的74师,同战役总指挥粟裕精密细致的战前准备是分不开的。

  项英还领着黄源来到位于苏南茅山地区陈毅领导的一支队。在这里,一连数日跟随陈毅检查工作,彻夜长谈。

  从前线回到军部,一些人认为,作为鲁迅的学生和进步人士,黄源在国统区的作用要比在新四军的作用更大。项英一听,立马制止道:黄源不能出去。上海代表团的吴大琨(即上海各界人民赴新四军慰问团团长),已被三战区扣留。吴大琨还有杜月笙做靠山,况且他只是来新四军慰问一下,回去路上就被抓了,黄源出去更不保险了。项英关切地给黄源分析道:“你没有到共产党这边来,你算是一个进步人士,还可以作为《中央日报》的特派记者在社会上活动,但现在不同了。”

  项英这里说的“现在不同了”,指的是因黄源在《中央日报》上发表题为《打着鲁迅的旗帜前进,打回钱塘江去》的文章后,被该报取消了他的特派记者一事。

  经项英这么一分析,深受感动的黄源便留了下来,担任了新四军文委委员和《抗敌》杂志的编委,以后又分工负责军部印刷所。由于他善于将鲁迅精神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活跃了军队的文化氛围,成绩卓著,一年后,经冯定和李一氓两位老党员介绍,黄源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发生时,项英指示在为黄源配备专职警卫员的同时,还发给他一支驳壳枪。

  叶挺被俘入狱后,在给周恩来的密信中写道:“闻黄源亦死于此次皖南惨变……痛哉!”

  在云岭新四军军部,黄源见到了心仪已久的北伐名将、“八一”南昌起义和十二月广州起义的领导人、新四军军长叶挺。

  相隔四十年后,黄源在其《鲁迅精神体现在新四军的二三事》一文中这样回忆道:“我和叶挺同志虽则不像和鲁迅先生那样,因为工作,关系密切,来往多;但他是在战士面前亮出心灵来的军事首长,我就像对待鲁迅先生一样,有贴身的亲密感。他确是令人永远怀念、敬爱的人。”

  1939年4月4日,军长叶挺陪同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到皖南南陵访问新四军三支队,黄源也应叶挺将军的特别邀请,一同访问并担任翻译。叶挺在向指战员们介绍史沫特莱的身份时,也介绍了她同鲁迅、茅盾、冯雪峰等人之间的友谊。与此同时,叶挺还着重强调了黄源是鲁迅学生这一特殊身份。由于叶挺平时爱读鲁迅的书,因此和黄源格外谈得来。在新四军军部逗留期间,史沫特莱写了很多文章,都是由黄源译成中文,然后送往大后方的一些主流报刊予以发表。

  黄源真正认识叶挺,是在1939年10月19日新四军军部召开的鲁迅逝世三周年纪念会上,叶挺作了一个充满激情的讲话。叶挺说,现在我们在战斗中纪念鲁迅先生,当然是很真诚的,他是我们永远怀念的敬爱的战斗者。我是一个军人,十年内战时期,离开了武装战斗岗位,流亡在海外,读到鲁迅先生的战斗文章,他在国内反动政府统治之下,用笔坚持着斗争,文章的战斗性又是那么鲜明、强烈,篇篇击中敌人要害。我读时心里感到非常非常的惭愧。现在我又回来了,回到战斗的队伍,今天特地来跟同志们一起纪念鲁迅先生。我们要向鲁迅先生学习,不仅要坚持战斗,而且要善于战斗,像他的文章一样,要打漂亮仗,有力地打击敌人。

  黄源最后一次见到叶挺军长,是在皖南事变最危险的时刻——1941年1月12日傍晚5时许,由我军防守的石井坑制高点刚刚被敌人攻破,黄源在对面山坡上看到叶挺从指挥所走出来……不一会,两人就被密集的枪弹给冲散了。

  令黄源分外感动的是,叶挺被俘关进囚牢后,依旧惦念着他这位鲁迅学生。由于消息不明引发的讹传,叶挺在秘密带给周恩来的第一个纸条里写道:“被围时已不见黄源,大概是阵亡了。”后来,叶挺于囚牢中写就的《囚语》中,在回顾了自己参加革命的经过及对皖南事变的反思后,专门提到了“鲁迅学生黄源”。叶挺极其沉痛地写道:“闻黄源亦死于此次皖南惨变……,(黄君)工作努力,成绩也甚好。在此次惨变中饱受奔波饥饿之苦,形容憔悴,又不免一死,痛哉!”

  叶挺发自囚牢的秘密纸条传出后,曾与黄源一起到云岭新四军慰问的石西民,在1941年4月1日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上发表《悼黄源》的特稿,文章一开头就写道:“一个不幸噩耗终于得到证实,鲁迅先生的高足、译文杂志主编者黄源先生是死了。”

  其实,当石西民此文刊出的时候,黄源早已成功突围,正潜伏在上海,等待地下党安排去苏北根据地呢!

  黄源胜利突围,历尽险阻,于1941年5月安抵苏北根据地。陈毅一见面,就诙谐地对他说道:“我们以为你是尽忠报国了!”

  1941年1月12日傍晚5时许,就在黄源与叶挺军长见上最后一面时,敌人以密集的火力一下收缩了包围圈。当叶挺军长、项英政委与政治部、司令部人员往山头上撤退时,黄源则紧随新三团直属队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后来,凭着黄源和警卫员的两支驳壳枪,抓获了国民党部队的一个士兵作向导,一步一步远离了敌军围困部队。在一家酱园店里换上老百姓给的衣服后,他们蛰伏在一个村子里度过了春节。春节后,花钱托人买到良民证后,黄源独自一人在丹阳登上火车,回到了阔别达五年之久的上海。

  一入上海,黄源便找到法租界福润里8号,当年由吴朗西、巴金主办的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八·一三”爆发后,黄源离开上海时正是从这里出发的。在二楼客堂间,迎接他的是老友陆蠡和吴朗西夫人柳静。当天,黄源便去探望了鲁迅夫人许广平。经许广平安排,第二天,黄源就见到了新四军在上海的联络员。一见来人,黄源不禁大喜过望:原来,前来与他接头的人,正是皖南事变前离开云岭、由黄源领导的军部印刷所的支部书记陈昌吉!黄源向他汇报了突围经历。陈昌吉颇动感情地告诉他:“事变后,不知你的下落,都以为牺牲了,军部很挂念你,我马上把消息转达苏北。”

  在等待安排去苏北的期间,黄源收到了正在福建协助黎烈文办出版社的妻子许粤华的复信。也许是长久分离的缘故,许粤华在无望中与黎烈文走到了一起。对此,黄源表现得出奇的冷静。黄源在复信中强调说道:“我惟一可告慰的是鲁迅逝世后,国难又当头,我终于找到了那条正确的道路,我将继续地走下去。永别了。”

  就这样,黄源义无反顾地再次踏上了为人民军队服务、传承鲁迅精神的征程。在苏北新四军,黄源遇见了1938年入伍、入党,云岭新四军军部速记班的女战士巴一熔,两人后来一起度过了风雨六十载的钻石婚。年近九旬的巴一熔在送别老伴后,现在杭州安度晚年。

  1941年5月初,在向导的带领下,黄源坐船抵达苏北海岸口,最后安抵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盐城。在军部,闻讯迎出来的代军长陈毅,一见面便热烈地握着他的手,笑着说出的第一句话是:“我们以为你是尽忠报国了!”末了,陈毅送给他一盒早已准备好的外国上等雪茄,以庆祝他的“死而复生”。

  刘少奇作出决定:让鲁迅学生黄源担任鲁艺分院教导主任

  陈毅同志十分重视文化工作。黄桥战役胜利后,在苏北根据地建立了文化协会和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兼任鲁艺分院院长,丘东平任教导主任。不久,为安心创作,丘东平辞去了教导主任一职。经与陈毅商量后,刘少奇决定由黄源接替。针对有人私下串联,反对华中局对黄源的任命,并欲取而代之的企图,陈毅同志和宣传部长彭康来到鲁艺分院,专门召开了长达一个星期的领导干部会议。陈毅在会上声色俱厉地责问带头搞宗派活动的文学系主任:“你凭什么反对华中局的决定?委派黄源为教导主任,华中局是凭历史和现实的考虑决定的。……鲁迅在30年代选定黄源代理他编辑《译文》月刊,茅盾也选定黄源实际负责编《文学》月刊;他参加新四军后是皖南军部的文委委员、《抗敌》杂志的编委、《新四军一日》的主编。政治上他参加过鲁迅先生领导的反文化围剿运动,最近又接受了皖南事变的考验,这都是客观事实。你凭哪一点反对华中局的决定,你可以在会上直说。”陈毅最后强调:“这种宗派性的反领导活动是完全错误的,为首的要向华中局交代,受骗附和的也要起来揭发和作自我检查。”

  陈毅同志旗帜鲜明的表态,给了黄源很大的支持。

  后来,由于战争环境的残酷,鲁艺分院停办后,黄源担任了华中局调查委员会委员兼秘书。1942年华中局办《新华日报》,陈毅又推荐黄源与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陈修良一起负责。

  1942年12月25日,军部由苏北撤往淮南地区。黄源携新婚妻子巴一熔,与政治部的其他干部一起前往浙东根据地工作。临行前,宣传部的徐平羽告诉他,陈毅军长之所以不同意他去浙东,主要考虑到那里是游击区,局势很不稳定,怕他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不好办了。对于陈毅这体贴入微的关怀,黄源心里热乎乎的。

  1943年2月,春节刚过,黄源一行终于踏上了青山绿水的四明山根据地。在浙东,黄源担任了浙东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行署文教处长,还被委派到国民党杂牌部队做统战工作。以后,又担任了浙东鲁迅学院的院长。抗战胜利后,黄源随部队渡海回到苏北,任华中文协主要负责人。在整个解放战争中,黄源一步也不离陈毅部队在第一线征战:枣庄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全歼蒋介石王牌师的74师战役,最后,一直打到河南许昌。为保护他这位鲁迅学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部队首长为他配备了两位警卫员。

  1949年4、5月,时任华东革命大学文学院长的黄源率领500多名学员,在渡过长江后,又跟随陈毅进入了当年他追随鲁迅战斗达十年之久的故地——上海。

  1955年,大区撤销,黄源调家乡浙江,先是被任命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后又担任省委文教部副部长兼省文化局长。

  1957年,黄源被错划为右派。上世纪70年代末平反复出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及浙江省作协名誉主席等职。复出后,他继续为宣传鲁迅,弘扬鲁迅精神笔耕不止,先后出版了《鲁迅书简漫忆》、《忆念鲁迅先生》、《在鲁迅身边》、《黄源回忆录》等著作。

  1939年4月,陈毅(左四)与黄源(左五)在丹阳接见当地爱国抗日乡绅

  1938年12月,黄源(左)、聂绀弩(中)、彭柏山在云岭新四军总部

  1946年冬,黄源(右)与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在淮阴

  1984年10月,黄源与巴金在绍兴百草园

  本版照片均为黄源家人提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