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中国式学位服,“保护”面纱下的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4日15:42 浙江在线

  一套以汉服为基础的“中国式学位服”设计方案近来在网络论坛上流传,应者云集。近年来,种种“汉服秀”相继粉墨登场,各色人等峨冠博带出席各种场合,呼吁恢复汉服传统,以保护传统文化,结果遭媒体一阵猛批,被认为这只不过是蒙着保护面纱下的“秀”。

  恢复汉服到底能否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到底如何看待汉服这个问题?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的是,眼下时尚的是保护历史,恢复国粹,任何动议只要与之搭边的,立刻

是应者云集,比如保护濒危语言、地方语种以抢救其中承载着的传统文化,比如恢复汉服以重现中华民族儒雅风流。

  那么恢复汉服到底可不可行呢?且不说自17世纪以来,汉服装湮灭不存已近400年,所谓的汉服已经彻底脱离了日常生活,成了人们眼中的奇装异服。就是它一直没有消亡,难免再出现个“胡服骑射”,试想,长袖宽襟的汉服如何能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保不准长袖子被卷进机器伤了手,坐公交车被人挤脱了裤子。那时,不是我们保护汉服的问题,而是汉服能不能保护我们的问题了!

  又比如濒危语言、地方语种。人们放弃使用自己的弱势语言,选择使用符合自己需要的强势语言如普通话,是为了融入更加广泛的社会,扩展个人的生存空间,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应该说是一种社会进步。试想,每个人以抢救地方语种中承载着的传统文化为由,坚持说方言,甚至以电视传媒的方式将方言推而广之并排斥普通话,这是否有些逆大势而动?如果每个地方都如此,那这社会岂不充斥着南腔北调,简直连最基本的交流都无法进行,恐怕社会也会孤立为一个个老死不相往来的小部落了。

  恢复汉服及保护方言等等的背后其实是如何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但对待历史是一种两相权衡的过程,当两种利益发生冲突时,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舍鱼而取熊掌也,失去现实生命的“鱼儿”只能交给博物馆保护了。所以,方言中即使承载着多少传统文化,我们也只能提倡说普通话,而将方言交于专家研究学术价值。而汉服即便有多华美倜傥,也只能交于古装博物馆了。

  一句话,历史应为今世而用。人类不能拘泥匍匐于历史的脚下,一成不变地对待历史的东西。唐宋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是历史,那对唐宋时的人来说,夏商的东西也是历史。如果只要是历史的,就僵硬地要把它恢复到社会生活中来,那社会岂不一成不变了?古人用陶罐汲水,难道我们也舍弃自来水不用吗?

  其实保护历史传承文化最好的方法是活学活用它,因为不仅仅古人创造的是历史,我们今天创造的也是明天的历史。再华美坚固的青铜,也许会毁于战乱,再渊博睿智的古籍,有一天也会毁于虫蠹。只有传承历史文化,站在历史的肩膀上创造明天,历史才会永远活在我们身边!比如汉服,全盘恢复看来是不大可能,但如果在今天的服装设计上糅入汉服的元素,使之适应今天的生活,那是不是更高层次的传承?


作者: 项向荣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