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不要以“教育”的名义放弃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4日15:52 浙江在线

  19日的《燕赵都市报》有一则“小”新闻,篇幅不长,但我相信一定会让许多有孩子的人心中涌起温暖和希望:在江苏等南方省份,一些民办学校专招“差生”,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改变一些孩子的恶习,让他们成人成才的道路不再艰难、孤独。

  媒体将之形容为“新现象”,可见其现实中的稀少。这暴露出我们的教育,实在是一种有选择的教育,有差别的教育。一些孩子,一些学生,进而一些人,是被这种“教育”

放弃了的———如今捡拾起来,竟成为“新闻”。

  被现实教育体制放弃的,无非两种:弱者,差生。

  4月18日《新京报》报道,一起土地租赁纠纷让75名残疾孩子和孤儿面临无学可上和无家可归的困境:200余名“迷彩服”强行拆除了他们学校的部分房屋,患有自闭症和癫痫的孩子被吓得当场犯病。这类特殊学校的用地、资金和设施问题,在许多地方是普遍存在的,这首先是因为地方政府和教育机构对此类学生、学校的忽视乃至漠视。换言之,这些最弱势的孩子和学校,是被“正常”的教育体系放弃或者起码边缘化了的。

  至于将差生逐出教育体系,更普遍。否则何来“专招差生”的学校竟然供不应求之说?一位“择差教育”的投资者说,“我们抓住了中国教育的空隙”———这恐怕不是空隙,而是现行中国教育给社会挖下的一道鸿沟。

  一边是我国大学教育迈入普及阶段,一边是北大清华的农村学生比例不断降低;一边是择校费涨到天文数字,一边是“差生”筛选从高中传递到初中、小学、幼儿园;一边是服务精英阶层的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拥有了“走向世界”的自信,一边是面向更广大阶层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教育渠道日益缺血……教育的原则本应是“有教无类”,但我们的教育选择了最简单的模式,即“选择”本身。选择优的,放弃差的;选择强的,放弃弱的;选择快的,放弃慢的;选择成才效率高的,放弃在成长中挣扎的———至于选择的标准,是成绩、身份还是金钱,真的还有那么重要吗?

  我们的教育太爱选择了,同时,也太容易在于“教育目标”的比对下,放弃那些不符合标准的对象,全然忘记教育的最大成就正是“一个都不少”。教育领域的新闻眼下也非常受关注,特别是收费、高考、区域公平等问题,几乎每天都在被讨论。不过,这种讨论似乎更多立足于制度,往往未及于受教育者个体的意义。这种“以全概偏”,也许会使我们偏离教育的根本。


作者: 李少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