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北京低上海高”,这样的评判有何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5日00:07 红网

  高校录取名额如何分配,一向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而自今年两会期间中国政法大学提出改革主张以来,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讨论。作为此次讨论的延续,日前《中国青年报》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北京高校2003年至2006年在京计划招生人数,占全国计划总数均在13%以下,而上海外国语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上海高校本地名额超过50%,做出结论:部属高校地方化程度:北京最低,上海等地最高。

  笔者实在想不明白,做此评判有什么意义?单个身处北京的部属高校本地化录取率低,就意味部属高校在北京录取的人少吗?我们必须要考虑,北京一共有多少所部属高校,这些部属高校每年在北京录取学生的总数是多少,而北京每年的考生数量又有多少?

  有统计,目前北京的部属高校有近30所,专科以上的市属高校不下150所,如果从千人拥有大学数量来看,北京当之无愧为全国第一。而且,从考生的录取比率来看,仅去年,清华、北大分配给北京的指标就有851个,如果用这个数字除以1600万北京人口,比例是多少?而同一年分配给有9700多万人口的河南省的指标,只有171个,这个比例又是多少呢?细细算来,考生的录取机会相差几乎30倍!

  更为荒谬的是,如果照此逻辑推算,2002年之前,河南省没有一所重点大学,没有一个重点专业,也没有一个重点实验室。那么,是否意味着河南省部属高校的本地化程度为零呢?这是不是比北京还要低,还要值得炫耀?

  所以,用部属高校地方化程度来说事,实在是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其实,真正能够衡量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公平与否,还是要看一个地方考生能够上大学的机会。而在当下高校录取指标靠计划分配的格局下,就要看一个地方被分配的录取名额多少。所以,有人对不久前中国政法大学率先按每个省份人口数分配指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誉为“破冰之举”,认为触及了教育公平的根本。

  作为法大的毕业生,笔者听到这样的评价,自然殊感自豪。不过,此举亦显见学校决策者的无奈:此次改革基本是在不触动北京指标的前提下进行的。而这,显然有学校的委屈之处,即自“985工程”计划实施以来,除了北大、清华两所大学,其他重点大学都是与地方共建的,如复旦大学“985工程”一期和二期的经费都是12亿元,上海市政府提供6亿元。那么法大虽名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却要处处靠北京市供养资源,而共建的条件,就是要重点扶持北京的高等教育发展,为北京学生上大学提供方便。

  所以,平心而论,全国几十所部属高校,哪一个是纯粹从维持全国教育资源公平的角度,来分配录取名额的?恐怕一个也没有,北大、清华亦不例外。可以说,这些共建的高校都是在保证地方要价的前提下,才考虑公平分配问题的,所以,究竟是13%,还是50%,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有的城市部属高校多一些,每个学校承担的地方名额就少一些,比如北京;而有的地方部属高校少,分配给本地的名额就多,像上海;而当地没有部属高校的,在名额分配问题上,就没有任何发言权。

  所以,在无法打破部属高校地方共建的前提下,单独探讨地方化程度的高低,实在是个伪命题。

稿源:红网 作者:赵继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