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吸纳吐芳:从小剧种到人才辈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5日07:33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吸纳吐芳:从小剧种到人才辈出

  毛佩卿(中)和叶小宛(右)、尹瑞芳(左)与学生们一起探讨剧本。 本报记者 陈青

  100年前,她是田间地头的山歌民谣,是稻桶搭台的落地唱书,因为有一辈又一辈的

“花”、“娟”、“丹桂”、“天红”、“雅仙”,甩着水袖,咿咿呀呀地吟唱着,一路来到了繁华都市、现代剧场,民间小戏因为她们最终成了综合艺术。“花”、“娟”、“丹桂”们从嵊县的乡间来到宁波的舞台,“天红”、“雅仙”们从宁波到上海接受现代文化的熏染,更有上世纪末姹紫嫣红的“小百花”们吸纳吐芳,宁波的越剧舞台呈现的不仅是吴越清音温雅委婉,也有燕赵热土炽烈豪情,更有异域风情一鸣惊人。

  从男班进入到女班逃离

  1915年以后,“小歌班”陆续出现在宁波市区的一些祠堂庙宇或居民大墙门内用门板搭起来的临时舞台上。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从嵊县去上海的男班,绝大多数以宁波为跳板,出名的旦角有白玉梅。

  1923年,越剧史上第一副女子科班成立,据屠杏花回忆,该班曾到余姚乡下演出《双珠凤》,由施银花饰霍定金,屠杏花饰文必正,赵瑞花饰丫鬟秋华。但余姚县的官绅大人们发出了“女子上台,成何体统?”的责难,最后该班不得不逃离余姚县境。后来,施银花们终于进入宁波市区,在东大路演出《三官堂》、《玉连环》等剧目,揭开女子越剧涌入甬城之序幕。

  从“三花”吐蕊到“娟”“桂”飘香

  越剧舞台上大名鼎鼎的“三花”指的是女班早期名旦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她们都在宁波和上海之间来回演出,红极一时。

  施银花被冠为“三花”之魁,1931年7月,她在宁波上演新编戏《少女出世》,向京剧学习,开创了女子越剧最先在台上使用布景的先河,后被誉为“越剧泰斗”、“越剧皇后”。

  得到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亲笔题词“越中之杰”的赵瑞花,自来甬后,又于1930年、1931年分别在甬江大戏院和老兰江大戏院演出,在中南大戏院演出时,观众评论她“不但脸会说话,眼睛也会说话”。赵瑞花在甬被誉为“越剧皇后”、“新戏开拓者”。另一“花”名旦王杏花曾在宁波中南大戏院演出过《叶香盗印》、《双玉蝉》等。

  越剧界还有“三花不如一娟”的说法,这“一娟”———姚水娟1933年即以头牌花旦首演于甬东大戏院,随即从宁波红到了杭州。1935年,姚水娟在宁波大光明戏院演出新编戏《仙宫艳史》,媒体誉称“越剧主席”和“花容月貌,文武青衣悲旦”,“以擅演悲剧闻名……身段、嗓音、做工件件都好,尤以做工贴切入微”和“素以能深刻、正确地刻画人物性格著称”。

  另一位从宁波红到上海的“越剧皇后”筱丹桂就是“一娟不如一桂”之说中的“桂”,是女伶中最早被冠以“皇后”之人。1931年,年仅11岁的筱丹桂随着赵瑞花的第一副在老兰江大戏院演出,等到1934年,筱丹桂已经独挑大梁,在兰江戏院主演《玉蜻蜓》、《九江凤》等剧目,到1938年,她第四次来宁波在天然舞台演出时,已经誉满全甬。

  从姹紫嫣红到流派纷呈

  与“三花”、“一桂”一样,在宁波演红后到上海的还有花旦林黛英、老生商芳臣等,一时间宁波的越剧舞台万紫千红,宁波人对越剧的迷情已经到了非凡的程度。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余姚群力越剧团(后改为余姚越剧团)任主要演员并定居在余姚的叶彩金。这位被宁波各报的戏曲广告誉为“名闻江南文武俱全花容月貌青衣花旦越剧皇后”,自1937年年底回到宁波后,在中南、大光明、天然舞台、兰江、大世界等戏院和游艺场挑大梁。这一时期,她主演过200多部越剧传统戏,也上演过不少新编的采用机关布景的武侠戏。

  毛佩卿1934年在镇海崭露头角,到上海被称为“后起之秀”,抗战胜利后重返宁波,在天然舞台推出《双喜临门》、《好花结好果》、《黄金梦》等10余部新戏,颇受欢迎。1951年,她组班的佩卿剧团和邢艳芬的新艺剧团合并为宁波市越剧团,1956年改称宁波越剧团,她任团长,仍演出不止,屡屡获奖,后期为培育青年越剧演员继续作出贡献。

  宁波人筱水招是竺水招的徒儿,1944年从艺的她工旦角,后唱袁(雪芬)派,颇受袁雪芬与广大观众赞赏,成名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音域不高,但韵味醇厚。

  在百年越剧流派中一定要提到的两个宁波人是戚雅仙和徐天红。戚雅仙原籍余姚,上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享誉越坛。她在继承袁派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创造了“戚派”唱腔,在越剧流派中独树一帜。另一流派“徐天红派”的创始人徐天红,生于余姚,1943年初到大来剧场参加袁雪芬进行的越剧改革。徐天红的唱腔高亢激越,苍劲有力。她讲究以情生腔,绝不沿袭传统程式一曲百唱,吐字棱角鲜明,声音宏亮并有激情,被称为“抖抖腔”。

  从佳作频出到新梅怒放

  宁波的越剧事业植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积淀,许许多多的文艺工作者辛勤浇灌着这朵百花园中的奇葩。自学成才的“三栖作家”、慈溪人戚天法创作了大型越剧《琥珀泪》、《桃花梦》、《孟姜女》、《洪涛奇情》,部分被拍成越剧戏曲电视剧,曾多次获奖。著名作家杨东标创作的《明月何时圆》获华东田汉戏剧奖剧本二等奖等奖项,他创作了《浪子奇缘》(合作)、《银瓶仙露》、《野杨梅》、《绣花女》等多部剧作,并被全国各剧种剧团移植上演。国家一级作曲刘建宽为《孟姜女》、《江南女巡按》、《国色天香》等作曲,将越剧传统音乐运用现代作曲技法给以创新。市艺术剧院年轻的编剧王晓菁把印度史诗故事搬上越剧舞台,《阿育王》获得了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近年来,宁波的越剧人整理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剧目,如《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周吴郑王》、《江南女巡按》、《国色天香》、《荣华梦》、《阴阳草》等,鄞州越剧团的《藜斋残梦》以音画越剧的形式,讲述中国梵高———沙耆传奇的一生,获得第九届中国戏剧节入选剧目奖。

  上世纪90年代,越剧百花园里满园春色。在东海之滨,宁波的小百花初露风姿,有能从艺术形式到人物气质把老师神韵学到手的范派小生白银飞;有在唱腔艺术上善于掌握不同演唱风格,咬字行腔流畅自如,表演富有激情的吕派花旦谢进联;有体态丰腴,唱做俱佳,既工老旦,又串须生的多能演员丁铭焱;有扮相俊秀,奋力拼搏,后来居上的王派花旦张志红等。

  2001年,是值得宁波越剧界骄傲的年份,宁波的第一朵“梅花”开了,长相秀丽、嗓音脆甜、聪敏机灵的花旦赵海英,兼工吕、傅二派,因她的不懈努力而在越坛频频获奖,并获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4年之后,徐玉兰的弟子张小君成为又一朵梅花,这位1993年以《北地王》一折获全国越剧青年演员大奖赛一等奖的“小生”,塑造的宝玉(《红楼梦》)、皇帝(《孟丽君》)、吕蒙正(《彩楼记》)、王瑞(《周吴郑王》)等形象,越剧迷们无不为之叫好。2005年,在她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同年,第九届中国戏剧节在宁波举行,张小君以一出《阿育王》震惊专家和观众。

  越剧百年,吸纳吐芳的过程,就是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宁波这片热土见证了越剧的辉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