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道路是城市建设的核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5日07:56 安徽在线-安徽商报

  道路是城市建设的核心。正如合肥市市长吴存荣在合肥市“十一五”大建设第二、三批重点工程动员大会上所说,道路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合肥市提出,未来3年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每年都将达到100亿元以上。“十一五”期间,“大建设”无疑将成为合肥城市发展主旋律之一。“大建设”解决道路拥堵

  吴存荣市长认为,虽然近年来合肥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是,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断头路和交通“瓶颈”比较多,城市交通不畅,特别是城市出口道路狭窄、违法建设很多,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品位,而且制约了合肥经济的快速发展。

  他说,从目前来看,老百姓关注的热点主要是道路拥堵的问题,困难问题主要是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的问题。资金缺口较大,土地征用、房屋拆迁难度也比较大。在开展道路建设的同时,合肥市还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改造,彻底改善市民,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居住环境。确保工程适度超前

  吴存荣表示,“大建设”应严格执行城市规划,科学设计,提升建设档次和城市品位。要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合肥特色”的总体要求,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保证工程建设标准的适度超前。

  他要求,今年实施的道路建设工程,在论证设计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市民的参与,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特别要突出规划设计的文化内涵,体现设计的个性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要以芜湖路建设为榜样,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力争把每一条道路都建设成为城市的精品工程,市民能够直接受益的惠民工程,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高效工程。加大规划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章违规建设,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拆违、拆迁是修路前提

  拆违、拆迁工作是建设施工的前提,也是城区改造建设的难点。吴存荣说,道路建设第一步是拆违,道路沿线所有违法建设必须全部无偿拆除,拆违结束,市里验收后,第二步是拆迁,第三步才是修路,否则根本无法推进。什么时候开工建设,取决于拆违、拆迁进度。

  他强调,在具体工作中,一定要深入、扎实、细致地做拆迁对象的工作,坚持公开透明,坚持公正公平。通过入户调查丈量,摸清底数,掌握详细的第一手资料,界定明晰产权关系。

  吴存荣说,做老百姓的工作要做到,道理要讲在前,把关心放在前,把疏导工作做在前,把托底保障的措施落实在前,使百姓成为响应拆迁、支持拆迁、参与拆迁的主力军。

  各区对拆迁人口、拆迁面积等进行摸底调查后,要将结果在有关街道和社区张榜公示,同时还要向所有拆迁户发放明白纸。最后经市拆迁证照确认小组审查后,在有关媒体上公示,确保公平、公开、公正。

  引入竞争机制确保工程质量

  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建设速度,合肥市也推出了一系列制度上的新举措。如: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按照倒排工程工期的要求,精心编制各个项目的进度计划,把握春、秋最佳施工期,力争多数项目特别是地下工程在雨季前完成,低温季节前完成路面铺设工程。又如,为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吴存荣要求,各建设主体、项目部和施工单位要学习借鉴芜湖路建设的经验,确保工程质量;要引入竞争机制,择优选择项目策划、项目管理、拆迁队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确保新建道路3年不返修。凡因工程质量造成道路破损的,不但自费修整,而且公开曝光,并将参与建设的工程单位逐出合肥市场,监理单位负连带责任。

  此外,针对控制工程造价、确保工程施工安全、全面推行文明施工等,该市也作出了明确要求,如加强投资决策、工程启动阶段、建设施工阶段等重点环节的资金控制,监察、审计等部门加强全方位、全过程跟踪监管,把降低工程造价与建设“廉政工程”相结合等。

  经营性项目用地一律拍卖

  资金问题是城市建设的一个“瓶颈”。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以及合肥市市长吴存荣均表示,加快盘活存量土地、加大招商引资,是筹集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的重要渠道。除合理确定项目功能定位,争取国家、省财政资金,以及银行对建设项目的支持外,关键是强化土地运作。吴存荣表示,除对工业性用地继续保持优惠条件外,今后,合肥市所有经营性项目用地一律实行拍卖方式供应,确保土地增值最大化。(记者王雅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