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艾琳:金融风险频现 显预警机制落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5日08:06 东方网

  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副主任沈晓明今天警告说,房地产市场风险集中于银行系统的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截止到去年末,房地产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已经达到1093亿元,虽比年初下降210亿元左右,但是仍居行业排名第四的高位。(4月20日《人民网》)

  在我国,由房地产市场风险引起的金融风险,已经不是第一次,对这一次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也早已预料到。

  问题在于,在全国各地都在创建金融安全区,各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在积极争取或者准备上市,国家财政已经为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买了“巨单”的情况下,还能出现如此巨大的不良贷款,仅一个房地产行业就出现1093亿元的不良贷款,而且,不良贷款额在金融系统只是排列第四位,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近年来银行的不良贷款,好象海浪一般,在一个一个行业之间轮番出现,一拨刚刚平息,另一拨马上又起。从最早的轻纺到现在的钢铁、电解铝、电子、水泥、房地产,以及马上就将出现的电力,连续在全行业性引发银行风险,不良贷款就象从天而降一般,一天前还是“优质”贷款,各金融机构还在争相把这些行业作为贷款的重点,一天后就成了不良贷款了。

  在这里,我不禁要问,银行对贷款是如何履行审批手续的,贷款发放的依据是什么?发放贷款前做过可行性研究吗?银行的预警机制在哪里?

  我们说,现代经济是金融经济,金融是经济的血液,经济离开金融就无法运行。但是,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金融部门如何防范自身的金融风险呢,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办法。

  应该说,相比于经济过热时期,金融部门已经在贷款的发放在,谨慎了很多,很多地方的金融机构和信贷人员,宁可亏损也不随意发放贷款,这也直接造成了许多应该得到信贷资金支持的企业难以获得金融支持,形成了比较严重的“惜贷”现象。与此相适应,不良贷款却又在快速增加。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银行的预警机制不健全,银行的预测能力不强,对产业前景的分析能力差,在发放贷款时,对贷款的风险分析只能考虑眼前,考虑短期,而没有从长远考虑,没有长远分析的能力和水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信贷资金的集中度过高,行业的集中度过高,企业的集中度过高,风险十分集中,一旦某企业发生经营困难,就将形成大量的不良贷款,一旦某个行业实行调控政策,将形成巨大的不良贷款。这就是为什么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如此快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相反,如果银行能够从长远考虑,对企业或者行业的前景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分析和预测,适当扩大和分散信贷资金的发放范围,可能会出现信贷成本增加、风险范围扩大的问题,但可以有效地防止集中性风险的发生,分散银行的风险,减少损失,降低不良贷款。

  所以,如何建立科学、有效、准确的分析、预测机制和预警机制,对于防范金融风险,提高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艾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