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就是一个受过资助,毕业后却杳无音信的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5日09:04 南方新闻网

  来信/来论

  20多年来,曾在黄继光和邱少云所在部队服役的高健民,倾个人之力先后关怀资助过130多名学生,而这些受助的学生在毕业后,主动与他联系并表示过感谢的,还不到10%。媒体以此大发感叹“受助者的冷漠让人寒心”、“雷锋精神真的离时代远去了”!(《中国青年报》4月24日)

  看到这则新闻,我百感交集,因为我就是一个受过资助,毕业后杳无音信的人。我读大学的时候,因为穷,内心特别自卑,但我知道越自卑,就会越让人看不起,所以我表现得特别坚强,从来没有申请过任何资助。直到我妈妈患了食道癌,为了挽救妈妈的生命,我在网上发了求救的帖子。后来我收到了江苏一位徐姓退休教师200元的资助,我拿着200元哭了一个晚上,许下了报恩的愿。可妈妈还是走了,接下来一段时间里我特别悲伤,既要读书又要还债,压力也非常大,本想和徐老师联系,但考虑再三我还是没有联系。现在,我毕业留校任教了,按照原来的地址写信,可信总是退了回来。但我从来没有忘记徐老师的恩情,所以我对我的学生特别好。

  在一般人眼中,受到资助说一声“谢谢”也许非常容易。但贫困生由于特殊的生活环境,他们的心里世界和生活世界可能是分裂的,毕业后不和曾经资助过自己的人联系,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也许一句“谢谢”在贫困生心中是非常沉重的。他们或许不小心弄丢了恩人的联系方式,或许认为还没有到和恩人联系的时候,或许心怀感激却不知如何表达,或许事业不够成功而无颜和恩人联系,或许还没有考虑好用什么方式回报恩人,或许他们正在用自己的行动传播爱心,或许本着非常强烈的自尊心把一句“谢谢”永远留在心底……

  相对于物质关心,贫困生更需要的是精神关怀。贫困生在逢年过节看见“糖果、月饼”,显出木讷神情是正常的,不要用苛责的眼光要求他们。贫困生本就承受了比一般人更大的压力,社会和舆论能不能不怀疑受资助学生的爱心,能不能不给他们加上“冷漠”和“无情”的臆想之罪。放过他们吧,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充满爱心和感恩的社会,让他们在自己有能力时,以各种方式回报社会!

  叶雷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