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天然蓄洪区渐失水患频率增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5日09:55 南方日报

  粤水利专家把脉10年3次“百年一遇洪涝”原因

  天然蓄洪区渐失水患频率增高

  本报讯(记者/苏稻香通讯员/粤水婷)昨天在江门市召开的全省水利工程管理会议提出,为确保今年安全度汛,有效防御水患,有针对性地加强大中型水库和重点堤防的安全管

理刻不容缓。

  来自全省各地120多名水利专家一直正视这样的严峻事实——“94.6”至“05.6”,短短10年左右时间,西、北江已遭遇3次接近百年和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这实在是太频密了。

  与会水利专家剖析,除了气候异常这个可能的原因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西江上游(包括广西境内)多年来的堤防建设加快、洪水高度归槽等所致。据悉,目前广东主要江河中、上游地区从低标准或不设防到建设高标准堤防,大量天然蓄洪区逐渐消失,洪水归槽,导致下游地区大洪水频率增高,洪水风险增大,防洪压力增加。高标准洪水频率的增加,意味着水利工程设施高负荷运用的频率和工程管理的要求也相应增加。

  水利专家认为,广东各大流域“河相”急剧变化,也是洪涝发生频密的原因之一。据悉,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为过度和无序采砂、不当的航道整治措施及多种人为活动,使广东境内最重要的东、西、北江三大流域严重下切,河相发生急剧变化,对沿线堤防的安全带来严重和深远的影响。“05.6”大洪水,西江流域呈现出“大流量、低水位(中部)、高流速”及水位“两头高,中间低”的现象,这种情形必将继续加重水流对河床的冲切,“河相”将进一步恶化,进而加重沿江堤防的险情,严重威胁堤防的安全。

  针对“05.6”特大洪涝凸显的深层次问题,全省水利工程管理会议要求各地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河床下切河段的观测和监测,特别是迎流顶冲、险工险段的堤防,更应加强日常的观测、监测和管理,提高对各种水害的应急抗御能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