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不闯红灯的希望在孩子身上(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5日10:28 大洋网-广州日报

  

不闯红灯的希望在孩子身上(图)

  图为小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有秩序地过马路。颜士然摄

  

不闯红灯的希望在孩子身上(图)

  青少年违反交通规则,更多是出于一种挑战社会的心理,若不规范引导,后果会很可怕。庄小龙摄

  新闻提示:中宣部、公安部、教育部、司法部、国家安监总局近日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决定从今年起至2008年,全国实施“保护生命、平安出行”教育工程。学生闯红灯、跨越护栏等交通违法情况,公安部门将通知学校,并记入学生个人操行评定。

  文/记者黄丹彤、陈翔

  通讯员:何宇鸿、交宣、陈健聪

  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将写进个人操行评定,这无疑会对学生的交通安全行为意识产生一定的“震慑”。广州目前的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形势怎样?新规定会带来哪些促进?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暗访:

  学生闯红灯多由父母“带”

  昨天上午上学时段,记者守在天河路太平洋电脑城附近路段红绿灯口观察,发现每到绿灯转红灯的关口,仍有不少行人抢道,其中以穿校服的学生为多数。一些独自过马路的小学低年级孩子尚能遵守规则,而有大人陪同的孩子和部分高年级小学生,则经常出现抢道现象。

  记者留意到,对于闯红灯的父母,低年级的孩子经常发出提醒,但是父母们则拉着孩子就径直往马路对面冲。无辜的小孩只能跟着大人的脚步去“冒险”。

  应对:

  越秀试行“警纠校处”制度

  “警纠校处”:中小学生每人配发一张联系卡。当学生违反交通规则时,民警会在联系卡上注明情况;同时通过系统网络反馈至学校。

  据记者了解,广州交警目前已初步建成“警纠校处”———广州市中小学生交通安全联系系统,正在越秀交警大队和越秀区教育局试运行。

  这样的措施会不会令学生感到惧怕?一位执勤的交警告诉记者,措施是必要的,而且交警在纠正中小学生违法行为时会自觉淡化震慑力;另一方面,中小学生对民警有一种自然的尊重和信任,“民警叔叔”的亲切纠正对他们来说将产生相当大的效果。

  声音

  对待“学生闯红灯”

  可否先警告再处罚

  针对即将出台的闯红灯记入操行评定的办法,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中小学生和老师。

  学生:公务员闯红灯也要报告

  “我最赞成将闯红灯记入学生的操行评定。”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六年(1)班的学生小成认为,对学生闯红灯等交通违章管理也应该像体育比赛一样,先警告再罚出场。“具体可以采取第一次由交警部门对学生提出警告,第二次通知学校记录操行评定的做法。”

  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5年级学生小林则认为,“学生闯红灯告诉老师,公务员闯也应该通知单位,要让全社会都形成人人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

  老师:“公共规则”是德育必修课

  广州市体育东路小学校长曾丽虹表示,学校一直把培养学生交通安全意识作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工作来抓。现在公安部门要建立学校通报学生交通违法情况制度,学校将在第一时间获知学生的校外交通违规行为,这样学校和公安部门就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先烈东路小学校长张锦庭表示,此次提出的“学生闯红灯记入操行评定”只是一个切入口,而诸如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不文明现象,同样应该引起社会各部门的关注。

  中国不做闯红灯大国

  2亿青少年行为文明

  要从规矩走路开始

  专家:陈冀京(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长)

  闯红灯是青少年“知行分离”的典型表现之一。其实,孩子遵守交通规则比大人们都要认真。成年人闯红灯更多的是自身修养的表现,青少年则更体现为挑战社会的心理,行为本身还够不上“修养的问题”。

  如果孩子觉得交通法规可以冒犯,进而继续挑战各种社会规章,这将起到一种非常坏的递进影响

  由于一些大人们的“不拘小节”,在其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下,青少年也就认为这种违规行为是被社会默认的,慢慢就形成闯红灯的毛病。

  有人戏称“中国是冲红灯的大国”。这话似乎有点说过了,但是作为人口大国,其中总人口中超过2亿是青少年,规范得体的文明举止的确要从青少年开始引导并形成。从这个角度看,在青少年中加大监督推动对交通规则遵守将有特别积极的意义,闯红灯记入学生操行评定,起码也能给学生们一个提醒:遵守公共秩序应该从不闯红灯做起。

  学生哥交通违规·数字

  2005年1至6月份,广州市涉及中小学生的道路交通事故有177宗,死亡38人,其中中小学生死亡20人。

  ———3种行为最常见

  乱穿马路、横跨护栏、擅闯红灯

  ———6类“杂耍”最危险

  逆向行驶、双手脱把、竞相飙车、百米冲刺、骑单车时载人(并骑)、骑车时戴耳机听音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