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环保观念不应坐等群众来“叫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5日15:25 四川新闻网

  流经河南漯河的大小河流曾经全都遭受了严重的污染,一起“送水事件”让漯河市政府感到了问题的严重。下游群众乘坐拖拉机来到漯河市政府集体上访告状,他们携带着下游的黑水灌满了每一个办公室的热水瓶,群众说,你们要体验一下,如果你们认为这些黑水能喝的话,那你们就继续排污。此后,漯河市政府痛下决心治理污染,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4月20日央视《焦点访谈》)

  看到新闻,我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是,如果群众没有上门送污水,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还能否得以彻底解决?也许可以,但肯定不会如此迅速。不难想像,如果不是实在难以忍受污水的毒害,群众是不会贸然集体前往政府部门送污水的,然而也正是他们的“忍无可忍”,终于使政府部门认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最终促使问题得以解决。

  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结局,但过程却不无风险。群众集体上门送污,这种做法本身就容易激化群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矛盾,如果任何一方稍有不理智,很容易导致矛盾升级。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环境压力持续增加,群众改善环境的迫切性与环境治理长期性的矛盾日渐突出,而环境问题也正在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焦点”问题。虽然问题最终得以解决,但漯河市群众集体上门送污水依然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污染最严重的时候,漯河市境内所有河流都遭受到严重污染,这样的局面当地政府部门不可能毫不知晓。那么,漯河市政府为什么会等到当地群众“忍无可忍”之后才痛下决心进行治理整顿呢?其中缘由也许恰如漯河市市长靳克文所说,对这些小造纸厂、小制革厂的排污治理将会影响全市的财政收入,“利税要减少2个亿”,而这笔数字对于漯河市来说,“占有一个很大的比例。”

  漯河市在治理污染时的痛苦抉择,实际上也折射出很多地方和部门在面对类似问题时进退维谷的困境。在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许多时候都难以实现“两全”,在一些污染严重的地区和企业,治理污染就会意味着放缓经济发展的脚步,于是,在财政、就业等巨大压力之下,地方政府往往优先选择发展,治理污染则无限拖后,而环保部门又统属地方管理,执法难度可想而知。一些地方的环保执法苍白无力,首先就是“地方保护主义”在作怪,如果地方政府不能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环保执法就很难真正有所作为。

  漯河市政府闻过则改的积极态度固然值得赞许,但是这样的被动治理还是多少让人感觉有点遗憾。当“忍无可忍”的群众主动找上门去送污水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说明当地的环境已经相当恶劣,这不仅给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埋下了隐患,而且意味着政府部门必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为已经破坏的环境资源埋单。因此,我们更乐意看到的是,即使没有群众送污水,问题一样能够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解决。赵志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