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哈市中小学兴起互补教育改善家庭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5日16:30 生活报

  本报记者 黄义伟

  本报讯今年开学以来,每逢周末,哈市清华小学贫困生小涵的家中总会出现两个新朋友:小涵的家庭帮扶对子———于女士和她的儿子。她们除了为小涵带去好吃的食品外,于女士的儿子小雷还与小涵一同做作业、做游戏。在哈市,一些小学生家长领着孩子到一些同龄小学生家中进行“互补教育”,成为新时尚。有关教育专家认为,“互补教育”是改善

家庭教育的一种新方式,但能否实现双方孩子教育的双赢还取决于多种因素。

  哈市南岗区的张女士一直为儿子的学习发愁,尽管儿子在这个区所属最好的小学上学,但学习成绩却一直提不上去,她为此隔三差五被老师“请”到学校。在前不久的一次帮扶结对子过程中,张女士为儿子选了一个贫困小学生。在每个周末的交往中,儿子不但和这个贫困小学生成了朋友,双方家长也成为教育伙伴。张女士说:“我家经济条件不差,孩子的学习环境也不赖,让孩子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可是那次去了那个贫困小学生家后,他发现那个孩子使用的练习本是正反面用的,橡皮那么小了还没丢掉,对他的触动很大。他开始懂事了,也懂得珍惜了。”

  据了解,在这些开展“互补教育”的家庭中,主要体现为双方经济条件悬殊的家庭,而大多数家长也是在与贫困家庭结对子过程中发现这一教育新方式的。前不久,在由本报发起组织的“帮助贫困小学生献爱心”活动中,近40对家庭组成了“互补教育联盟”。除了家庭条件较好的一方为对方提供物质和资金帮助外,通过双方孩子、家长的不定期交流,贫困孩子摆脱了自卑,富裕的孩子也懂得了珍惜。

  家庭教育研究专家、哈市教育研究院的沈明明认为,“互补教育”是改善家庭教育的一种新方式,但能否实现双方孩子教育的双赢还有待观察。在实行“互补教育”的家庭中,首先应该强调双方孩子,进行互助交往,让他们成为朋友。对待双方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别,家长还要注意在交流时不经意间对孩子心理的影响,这其中,家长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能否妥善处理这个微妙的关系则直接影响着“互补教育”的效果。

  (生活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