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大铁架”到出租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00:00 东南早报

  □早报记者颜鹏实习记者林杰文/图

  鲤城区交通局退休员工老许,打20多年前单位还叫“泉州市交通局”的时候就已经在交通系统工作了。用他的话来形容泉州交通的变化,那就是“老交通”都会迷路。

  那时的泉州,叫做“东西两个塔,中间一条路(中山路)”,最多再加上三个岗亭

。不过要说到20年前,那就不能不提一个现在已经不用的名字———“东大路”。知道现在的温陵路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叫“东大路”的人正越来越少。

  在泉州地改市那年,这条路刚刚建成,差不多是当时整个大泉州最好的路了。15米的行车道,在现在看来已经有点挤了,可当时却是国道324线和省道305线的过境线,中心市区见得并不多的“大车”就可以每日从这条路上轰然而过,与路东的大片农田相映成趣,形成当时泉州特有的一景。

  那时候的“东大路”是石板路。这也是典型的泉州道路。“新门街、涂门街、中山路以前都是石板路。这路就一个不好,走大车石板容易翘,不过当时也没多少大车,连摩托车都少见,自行车族和行人就很好用了。”老许介绍,温陵路就因为常走“大车”,90年代初改建成混凝土路面。接下来,泉州市的“造路”运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宽敞的水泥道路从市区延伸到晋江、石狮,直到永春,德化……“现在的路,我这‘老交通’都不认识了。有一次走到城东,不知道该怎么回来,问了好几个地名,巡警居然都不认识。”

  有好路,才会有好车。这20年,代步工具的变化也是“天翻地覆”。老许说,他当年管的是自行车。“老一辈的泉州人都记得,当时载人的叫‘大铁架’,是一种自行车,后架特别大,可以坐人,以前的客运,都靠它了。”

  这“大铁架”对泉州的交通运输业可是功不可没。80年代那会儿,老许有次从水头出差到同安,靠的就是“大铁架”。有人要问,骑自行车把乘客从泉州驮到厦门,多累呀。原来,这自行车客运沿途还是设有停靠点的,一般一辆“大铁架”给你载个几公里,乘客到了某个固定停靠点还要自己“转车”,再搭另外的自行车,一站一站接力就能到家了。

  “三轮车那时候也有,算是高级的了。”老许回忆,泉州的三轮车还是找厦门学的经验,引进“侧坐型”。

  大约在90年代初,又有了更高档的运输工具———“泉州的第一辆出租车是皇冠”。老许说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掌故,中旅曾在泉州市率先买进小轿车供人租赁,还是皇冠牌的,配司机,需要的话可以包车,这样的经营方式跟现在的出租车已经没有什么两样了,所以被公认为泉州出租车之肇始。不过那时候租金昂贵,一般是供华侨租用的,平民百姓就很少问津了。

  如今的出租车当然是“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自家买一部“皇冠”都不算什么。20年泉州交通的变迁,正是我们老百姓生活面貌的变迁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