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面而来的都是创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03:43 中国青年报 | ||
注意倾听青年读者的意见是中国青年报社的办报传统。近一年来,报社更是着重加强与各级共青团干部和青年读者的沟通与联系。到目前为止,中国青年报社已举行了12场类 似的读者作者恳谈会。《中国青年报》历来对军事报道非常重视,在历史上,中青报刊发的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等军队英模的通讯和评论影响了几代人。近年来,中青报对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澳门,解放军大规模登陆作战演习,国庆50周年大阅兵,从“神一”至“神六”的载人航天工程等重大事件的报道,在社会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还推出了新型导弹护卫舰舰长柏耀平、新时期英雄战士李向群、直升机团团长孙凤阳、铁血警官方红霄、试飞英雄梁万俊、导弹司令杨业功、独臂英雄丁晓兵等军队英模人物,在全军和广大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展示了新时期中国军人的风采。 座谈会上,总政宣传部宣传局副局长杨定宇高度评价了《中国青年报》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的贡献。他说,军队的主体是青年官兵,《中国青年报》作为面向广大青年的报纸,始终是军事宣传的重要阵地,始终是部队广大官兵的良师益友,始终在军事宣传领域发挥着十分独特的重要作用。 杨定宇说,我们有一个共同感受,中青报人一直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对部队的深厚感情从事军事宣传工作。敢于创新,敢于超越,敢于做别人想不到的事,是中青报军事宣传的一个突出特点。去年年底,中青报的军事周刊做年终特刊,推出的《最值得记忆的中国军人》、《最值得关注的军事演习》和《最感谢的作者》,大气磅礴,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许多官兵反映,《中国青年报》的军事报道“格调向上、眼睛向下”,这个评价十分中肯。 总政组织部青年局副局长向荣高表示,多年来,《中国青年报》对军队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中青报是军队青年工作的平台,每当有重大青年军人典型时,中青报总是以青年喜爱的方式推出。 许多与会代表表示说,他们都是读着《中国青年报》长大的。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处处长罗路云说:“每次走进中国青年报社的办公大楼,心中都充满感动,源于多年来对这张报纸的难以割舍的情结。学生时代我做过五六大本剪报本,其中大部分文章来自《中国青年报》,学校图书馆里中青报总是最抢手的。我们到基层检查,官兵们普遍反映爱读《中国青年报》,说《中国青年报》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课堂,是青年官兵依赖的精神家园。” 刚刚从南沙归来的海军政治部宣传处处长徐锋则讲述了他在南沙的所见所闻。他说:“《中国青年报》在南沙守礁官兵心中有很重的分量。你们很多记者都到过南沙采访,那些关于南沙的经典文章和照片流传至今,永远地载入了南沙的历史,《中国青年报》在南沙官兵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会上,不少同志坦率地给《中国青年报》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海军政治部组织部青年处袁彬干事提出,现在很多山区信息还很闭塞,希望中青报能给贫困山区赠阅一些报纸,这比捐款更长远,对提高山区青年人的素质非常有好处。武警北京总队五支队一级士官李曙东则建议在报道中应对基层官兵各种生活现象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评论。 军事科学院政工研究所副所长公方彬是中青报的“读者兼作者”,他非常感慨地说:“我订有很多报纸,有两份报纸必看,其中之一就是《中国青年报》。”公方彬看报纸有个特点,先看不好看的文章,好的文章放在最后看。有些报纸5分钟就浏览完了,“而《中国青年报》则要抽出专门的时间慢慢看”。 公方彬经常作报告,“我演讲时的许多想法是受到中青报的影响。”公方彬说,“独立的思维和人格是中国青年报特色的支撑,你们的很多文章值得看、耐琢磨。今天我们参观报社的报史长廊,看着一篇篇经典报道,扑面而来的都是创造。中青报的历史就是创造的历史,无限的魅力就由此而来。” 中国青年报社党组书记、社长王宏猷在座谈会上讲话说,《中国青年报》是以青年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全国性、综合性报纸,以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为己任。为青年和青年工作者服务是本报的职责和使命,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是青年集中的地方,是本报的主要读者群之一,所以,《中国青年报》历来高度重视军事宣传报道。 他表示,《中国青年报》在今后的办报中,一定以实际行动不辜负广大官兵的期望,始终坚持为青年服务的方向,做到三贴近,军事宣传报道还要贴近部队官兵,这就更需要加强跟青年读者的联系,更好的了解读者的情况,倾听读者的声音。 与会代表们在中国青年报常务副总编兼副社长陈小川、副社长宁光强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报社历年经典版面展、历年经典摄影作品展以及报史长廊。 照片:来宾们在参观本报历年经典摄影作品展。本报记者刘占坤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