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戏曲如何走出国门? 中国戏剧表演艺术家们感慨:不要低估了西方观众的艺术理解力和鉴赏力,我们拿给他们看的中国戏曲,不应该只有《三岔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05:02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三岔口》、《杨门女将》等是中国戏曲出国演出的惯例“菜单”。自认和国外观众存在语言障碍,长期以来,中国戏曲界一直把以展示技巧为主的武戏作为出国交流的主打剧目,西方观众由此常把中国戏曲等同于杂耍。作为中国戏曲的一次集体实验,由德国柏林世界文化中心重金打造的大型文化项目《试验中国·文化记忆》从3月23日起在柏林进行了近20天的演出。

  近日,京、昆、川、越、秦腔五大剧种的5位表演艺术家陆续回国,虽然艺术家们对于德国之行感触良多,但面对每场演出长达20多分钟的谢幕掌声,他们无不感慨:不要低估了西方观众的艺术理解力和鉴赏力,我们拿给他们看的中国戏曲,不应该只有《三岔口》。

  东西方观众思想相通

  此次德国之行,5位戏曲艺术家表演的都是创新剧目,突破各自剧种程式传统,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和实验色彩。去德国之前,他们对西方观众能否接受这样的戏曲心存忐忑,因为即使在国内,这样的演出也会招致一些戏曲老观众的不理解。但面对德国观众的强烈反响,他们认识到,语言差异并没有产生理解障碍,陌生的戏曲形式也没有妨碍他们对戏曲作品中思想表达的认同。

  秦腔表演艺术家李小锋的演出结束后,一位学习声乐的德国观众对秦腔高亢激越的声腔艺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地通过翻译找到他,要求学秦腔。越剧表演艺术家赵志刚的《镜像红楼》同样陶醉了不少观众,他们纷纷对越剧的唯美表演和男小生声腔艺术表示赞赏。

  曾经出国演出多次的李小锋说,他们曾在欧洲演出过一次全本《李慧娘》,戏演完后,有西方观众说,《李慧娘》很像是东方的“人鬼情未了”。那一刻,他发现人心是相通的。所以,不要以为西方观众看不懂“文戏”,相反,有深刻内涵的剧目往往更能赢得他们的认同。

  赋予传统剧目新的灵魂

  “我的戏德国观众完全能看懂。”江苏省昆剧院的昆剧表演艺术家柯军对演出很有信心,虽然他的作品以传统书法与昆曲艺术为主题,看似有很深的文化障碍。柯军说,实际上,它从中表达的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千百年来所有人都会遭遇的一个两难境地:顺世与随性。因为有这种人类情感的共通性,理解也就不是问题。

  柯军说:“其实,国外的观众更关注中国艺术家的动态,关注他们在想什么,关注他们是在创新还是守旧。要赋予传统剧目新的灵魂,才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获得共鸣。”

  京剧表演艺术家吴兴国的《李尔王》和昆曲表演艺术家田蔓莎的《情叹》同样印证了柯军的观点。因为改编自西方人最熟悉的莎剧,吴兴国一人又在京剧中扮演10个角色,把中国戏剧最写意的部分展现得淋漓尽致,使演出产生巨大反响。而在西方活动多年的田蔓莎非常了解外国观众的喜好,她把中国戏曲中的手、眼、身、步、法逐步分解,又结合川剧传统戏《情探》和她自己的从艺经历,展现了强烈的形式感和激烈的戏剧冲突,她的戏据说是其中最受外国人欢迎的一出。

  参与策划这一项目的上海话剧中心市场部经理喻荣军说,这个活动跟以前我们把戏曲简单地扔给老外的方法不同,它通过戏曲介入当代艺术,让外国观众更多地参与进来,有机会发表他们的意见,也改变了他们对戏曲的认识。

  “当然,不管如何实验,我们还是不能扔掉戏曲的民族特色,因为这才是我们区别于西方艺术的根本。”李小锋最后说。⑥5(诘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