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住房给子女 自己做“疍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10:01 南方新闻网

  住房给子女自己做“疍家”

  市区最后一批渔民都是老人,曾在渔业公司工作,生活所迫选择以船为家

  民情-线之渔舟唱晚

  溯源篇

  广州市区里的最后一批渔民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他们都曾是渔业公司的员工,在珠江新城还有公司分配的住房。公司倒闭后,住房都给子女住了,而且房子的各种开销大,老人们选择了祖辈之路——到珠江上去做“疍家”。

  海珠区黄埔涌的这群老渔民,是1999年10月1日之前迁去的。他们原来住在东方渔村,也就是现在珠江新城的碧海湾一带。他们的祖辈是珠江上的渔民,即“疍家”。没想到,他们成了新世纪的“疍家”。

  既不是居民也不是农民

  建国后,政府鼓励疍民上岸定居。广州各地建起渔民新村,供疍民上岸居住。除珠江口的渔民在新洲江边建的渔民新村外,河涌附近以黄埔九沙村、海珠沥滘村和猎德涌附近的东方渔村为主。在历次的广州区划调整中,这些渔村、渔民、合作社一直属于郊区,后来划归白云区。因此虽然住在天河、海珠等地,甚至身份证上也这么写,但这些疍民却得不到这些区的居民待遇。

  这两年来,有人提出按属地管理原则,方便这些渔民转产转业。但目前只有黄埔九沙村的渔民脱离了白云区,全部上岸成为黄埔区的居民,享受到低保等城区居民待遇。海珠沥滘的渔民重组经济合作社,仍然未被“收编”为城区居民。他们一部分上岸自谋生路,一部分还住在船上,靠打捞附近河涌的垃圾来卖钱。而位于天河的东方渔村,至今仍无一人成为天河区居民,且部分迁移流散至海珠黄埔涌,遭遇更为曲折。

  东方渔村建立的同时,成立了渔民公社。改革开放时,公社分成三个大队,分别组成东方渔业公司、永恒渔业公司和永生渔业公司。城市化进程中,渔业公司效益也越来越差;另一方面,工厂和外来工越来越多,房屋出租火起来。于是房子被租出去,他们开始吃住在船上,靠收房租、打鱼或者捞红虫(一种水虫,可做鱼饲料)卖钱。

  退休金养老金只是梦想

  广州市渔政部门一名工作人员介绍,渔民的“娘家”——三家渔业公司早已名存实亡,而且,这些公司之前没有在市劳动保障局登记,至今也未申请倒闭。珠江新城开工时,它们拿厂房的征地补偿款在海珠后滘等地盖了些楼房,用来放租。

  邓友好是永恒渔业公司的员工。她说,如今从公司得的唯一好处,就是每月30元补助金,但时有时无。收到房租就发,没收到就不发。她56岁,跟丈夫用船从淤泥里捞红虫来卖。她74岁的父母也在不远处的船上,独自打鱼为生。

  这些渔业公司规定的退休年龄比一般公司高,男60女55。由于他们不属国企员工,也没有在市劳动局登记,即使退休了,他们也领不到退休金和养老金。

  本报记者辛灵

  摄影:本报记者方谦华实习生孙喜

  图:

  短暂的快乐

  本月中旬,一场免费露天电影让渔民乐不可支,有阿婆说“50年没看过电影了”。

  漫长的苦闷

  船上没有电,渔民没有电视看,躺在床上听收音机是重要的娱乐节目。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