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爱因平凡而深沉——江苏如皋“爱心邮路”纪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11:07 新华网

  新华网南京4月26日电通讯:爱因平凡而深沉——江苏如皋“爱心邮路”纪事(上)

  新华社记者石永红

  “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这是镌刻在江苏省如皋市东门迎春桥上的一副桥联。

  如皋市邮政局的137名邮递员,抱着“当好人,行好事”的平常心,送一路信,做一路好事,8年多来义务帮扶了216位孤寡老人。“爱心邮路”在不断延伸……

  一次“上访”引出“爱心邮路”

  如皋“爱心邮路”的诞生,缘于一次老百姓集体委托的“上访”。1998年11月的一个下午,如皋城西鹿门村村主任找到了城西邮政支局支局长,见面第一句话就说:“我们全村村民请求你们,无论如何要留下老陈继续跑我们那条邮路,工资哪怕由我们出!”

  原来,鹿门村处于乡邮员、全国邮电系统劳动模范陈昭斌负责的邮路上。多年来,老陈对邮路上的一些孤寡老人悉心照顾。鹿门村80多岁的石老太,是陈昭斌帮扶过的一位老人。陈昭斌经常去石老太家帮助料理家务,逢年过节或是老人的生日,老陈总记得买点礼物去探望。时间长了,老陈和石老太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98年底,如皋邮政局准备进行乡邮线路调整,听说老陈可能要调整到其他邮路,老人心急火燎地到村主任家中,请村主任向邮局的领导说说情,无论如何也要把老陈留下来。村里的其他村民也都有这样的共同愿望。村主任便带着全村人的嘱托来到邮局“上访”。

  “上访”事件引起了如皋邮政局领导们的重视。如皋邮政局局长王飞云说:“经过调研,我们在全局137个乡邮员中,倡导每人在投递邮路上帮扶一个孤寡老人,得到了全体乡邮员的积极响应。”从此,陈昭斌等几个人的自发行为,转变成了有组织的集体行动;淳朴憨厚的乡邮员也一个个成了老人们的“儿子”“孙子”,成为他们最亲的亲人。

  “我是邮政局的家属”

  在如皋市磨头镇曹石村,唐玉成老人颇为得意地告诉记者:“我是邮政局的家属。”其实,老人只是与邮递员沈世新结成了帮扶对子。

  今年67岁的唐玉成有一位养女,但嫁到了外地,不能常回来照顾老人。老人患有高血压,近两年又患上了脑萎缩,需要长期服药。沈世新几乎天天都到老人家,帮着料理家务,代他买来生活用品、药品。为了和老人联系方便,他把自己的手机写在老人家的墙上。

  2005年5月12日傍晚,雨下得很大。唐大爷忽然觉得浑身无力,头也昏昏沉沉,想到村卫生室看看,一个人又行动不便。他给沈世新家中打了个电话。刚刚送完报纸、浑身湿透回到家中的沈世新顾不上洗澡,马上骑上摩托车赶到唐大爷家中,将老人送到村卫生室,一直陪老人输完液才回到家中。

  去年腊月的一天晚上,沈世新又来到老人家。看到老人洗完脚后没有袜子穿。小沈当即脱下自己的袜子给老人穿上,第二天又买了两双新袜子送过来。这两双新袜子老人至今还舍不得穿,碰上家里来了人就拿出来给人家看:“看,这是邮局的小沈给我买的,现在我就是邮政局的家属啊,小沈就是我的儿子。”

  “妈妈是我敬老的榜样”

  今年34岁的徐祥是如皋邮政局江安支局支局长。父亲早逝的他在妈妈季文华抚养下长大成人。

  12年前,刚刚参加工作的徐祥看到村里的王玉兰老两口都已经70多岁了,无儿无女,生活相当艰苦。他和自己的母亲商议:“都是同村的人,晚年到这地步,真叫人心酸,不如把他们接过来一起住。”季文华回答儿子:“你爸爸走得早,你奶奶我已经服侍到80多岁了,还在乎再多两个老人?就算积德行善吧。”王玉兰老两口就这样来到了徐祥家里,一住就是10多年。如今,王玉兰的老伴去世了,88岁的王玉兰依然开开心心地与徐祥一家生活在一起。

  记者采访时,老人把宝蓝色的唐装翻给记者看:“是徐祥刚买的。他什么都买,葡萄酒一买一箱。”吃饭的时候,老人倒上一小杯红葡萄酒,慢慢喝着,自得其乐。

  小镇上的“报时钟”

  乡邮员姚泽民是如皋白蒲镇上的“报时钟”:每天上午他都准点出现在镇上,镇上居民一看到就知道:“姚泽民来了,该煮中饭了。”

  今年50岁的姚泽民是从当年老山前线回来的退伍兵,当乡邮员已经23年了。“当年那么多战友牺牲在枪林弹雨中,我全手全脚地回来了,下半辈子就是赚来的,多做点好事,也不枉比战友多活了半辈子。”朴实的老姚勤勤恳恳做事,客客气气待人,赢得了白蒲镇上男女老少的喜欢。他一到镇上,总是“东家喊西家请”,让他来自家吃个便饭。

  姚泽民的邮包里除了报纸、信件外,总装着些扳手、起子、胶水、测电笔之类的工具。送报时,遇到谁家自行车、煤气灶、水龙头出了毛病,他都很乐意地伸手帮忙。前年冬天的一个傍晚,老姚下班回家经过新蒲路的张老太家门口,发现她家门里门外积了水,原来是水管冻裂了。姚泽民急忙掏出工具,忙了一个多小时,终于修好了自来水管。张老太第二天特地跑到邮政支局,要求给姚泽民发奖金。

  白蒲镇的退休教师刘镜寰老人虽有6个子女,但都在外地工作。老人习惯看书看报,订了不少报刊。姚泽民除了按时把报纸杂志送到老人家中,还包下了他家里换煤气、买米、打扫卫生、传信跑腿等家务杂事。有时没有报要送,姚泽民也喜欢到老人家中,陪他拉拉家常,说说时政要闻、街谈巷议。如果姚泽民哪天有事没能来,老人都要想起来问:“小姚今天怎么没来?”

  “小朱”成了乡邮员的“形象代表”

  在如皋下原镇腰庄村,84岁的何兴莲老人家中有一个木盒很惹眼,这是老人的点心盒子。乡邮员朱金华每次上门,都会揭开盒盖看看,添些饼干、桃酥。他告诉记者:“老人年轻时挑河工落下了毛病,得了胃下垂,要少吃多餐。”

  1998年6月,小朱送报纸路过一间小平房,看见一个老太太在吃饭,碗里的带鱼黑糊糊的,已经长出了绿毛!小朱赶紧和老人说:“这个菜不能再吃了!”老太太说是邻居送的带鱼,一直舍不得吃。邻居告诉小朱,老太太眼瞎了,平时做饭只敢划三根火柴,如果还没烧着,就不敢做饭,怕把房子烧了。

  “我听了真受不了!得帮帮她。早上,我从她门口经过,把被子抱出来晒;傍晚下班,我回头收被子,铺好。然后,给她挑满一缸水,烧开一壶水,烧一顿热饭。送信旺季,只能三五天去一次,买点蛋糕、饼干、方便面,让她对付几天。”

  去年4月,朱金华调整了邮路,他把何老太托给同事顾海明。小顾也像小朱一样,在何老太家中忙前忙后。年事已高的何老太眼睛看不见,依然“小朱小朱”地叫着顾海明。在她心目中,“小朱”大概就是乡邮员的“形象代表”了。

  “爱心邮路”上的故事说不完。有心人统计过,137名乡邮员平均每天骑车70公里,8年中行程每人都超过2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半圈。但他们的爱心比邮路行程更悠远、更深沉……(完)

  相关新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