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万人评机关”到底评出了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12:00 光明网
倪洋军

  甘肃日报兰州讯(记者周丹波)3月27日,一份特殊的“考试结果”由兰州市政府向社会发布。这次“考试”的被考者是兰州市委、市政府各部门,而打分的则是老百姓。这是兰州市“万名群众评机关”活动带来的新气象。今后,兰州市每年都将集中开展一次“万名群众评机关”活动。(见2006年4月6日《甘肃日报》)

  “万名群众评机关”活动真的能带来新气象吗?恐怕也不尽然。随便在网上搜索一

下,全国各地都搞过类似“万名群众评机关”的活动。可有的地方是年年搞,年年都是那个样。按理说,政府机关已经“将评判的尺子、标准交给群众”,而且整个操作过程也是在公证部门或人大部门监督下进行的。那么,这么大型的一项活动,结果却收效甚微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

  一是群众参与程度不够。国人的民主意识远未达到政府想象的那个程度。绝大多数群众容易被人情左右,被小恩小惠左右,被组织单位的压力所左右。测评者一般存在以下三种心态。一是不愿评。认为不过是搞搞形式而已,谁好谁坏与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于是你好、我好、大家好,随便打打钩,这样也就很难搜集到真正的民情民意。二是不敢评。在不少单位,主要领导听惯了好话、奉承话,对一些刺耳、不中听的话特别敏感。只要有谁提了他的意见或举报了他的不是,他总能通过各种途径知道当事人是谁。于是也就会有类似“李文娟事件”的发生。所以,每次搞民主测评,即使群众有意见也不敢提了。三是无法评。受国情制约,政府机关的决策程序、过程、结果及服务情况并不透明,百姓的知情权得不到满足,让他们怎么去评价各机关的好坏?在测评前,那么多机关也不可能一一向万人述职(即使述职,测评人信不信也是个问题),假如不是来自测评者直接的办事感受,其打分结果也就不可靠。笔者也经常收到当地一些部门的测评表,可笔者一年来有的从未与他们打过交道,让我怎么评?道理一个样。

  二是评后整改力度不够。搞轰轰烈烈的“万人评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立足整改。可是凡事最怕联系实际,一联系实际往往就事与愿违。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各地也都搞了征求意见或群众满意度测评,而且是层层“发动”,层层“承诺”,层层“落实”。测评完后也梳理了不下数十条的要求整改的意见和问题。但很多单位不是避重就轻,就是拖着不办。最终是看材料一大堆,而一直困扰政府部门和群众的办事难问题并未因此而解决,遗留的问题也是一大堆。可以说,实行群众测评打分在各地已不是新鲜事。每到年底,各县市都会组织类似大规模的群众测评活动,对部门工作、官员政绩有个年度“定论”。尽管这种测评也有一定的警示效果,但不可否认的是,从近年来各地测评情况看,测评进入实质性的少,搞形式主义的多,也难怪很多领导干部是“测评”之前有点怕,“测评”之中讲假话,“测评”过后胆更大。也有的地方为了落实测评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整治方案,比如兰州市就规定,对群众评议机关作风活动中连续两次排名倒数第一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辞职,连续两次排名倒数第二的,单位主要领导辞职。对问题较多、群众反映强烈的部门和单位,实行惩戒并限期整改。可是这样的规定到底能不能执行,群众无法知晓。

  三是长效机制建立不够。“万人测评”只是权宜之计,其治标之本应该是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长效机制、约束机制。可是一提到长效机制,很多领导就片面地认为无非是发几份红头文件,贴几条宣传标语,挂几幅制度牌匾,搞几次电视讲话。这些落实在纸上、墙上、电视上的长效机制是没有任何约束作用的。说到底,还是挂在嘴上的东西,没有真正入心、入脑、践行。很多领导是会上滔滔不绝,会后胡作非为;讲起来清正廉洁,做起来劣迹斑斑。有这样的领导同志在,长效机制再好,也不过是“瓶中花”、“镜中月”。

  要问“万人评机关”到底评出了啥?依笔者之见,是评出了形式主义、暴露了官僚主义。看似声势浩大,实质是劳民伤财,浪费的是人力、物力、财力。我们为什么不能立足当前、狠抓自身,非要搞什么“千人评政府”、“万人评机关”等哗众取宠的活动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