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社区医疗:方便实惠日益受欢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15:28 南方日报

  天河海珠荔湾发力除三大“拦路虎”

  社区医疗:方便实惠日益受欢迎

  社区医院面临三大“拦路虎”,如患者对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并不“买账”、社区医院与大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变成单向转诊、不少社区医院存在人才缺乏问题,尤其缺乏全科医

生,如今在广州市的天河、海珠、荔湾区等已经逐步得到解决。

  记者昨日了解到,天河区将建立稳定的经费补偿机制,保证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到位;海珠区卫生局出台《海珠区卫生局双向转诊临床标准及实施方案》,引导居民有病先到社区医院诊断,推进双向转诊;荔湾区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传统特色,将国医馆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为居民在家门口看病就医创造条件。前不久,天河区、海珠区在“推进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建设会议”上荣获“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荔湾区则荣获“中医药特色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

  如何解决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三大“拦路虎”?记者了解到,三甲医院办社区卫生中心、开办全科医师护士岗位培训班等对策,有望解决这些问题。

  市民缺乏信任感

  三甲医院办社区卫生中心

  按国家有关要求,每3万—5万人就应设立一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州市卫生局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市已有1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成使用,平均每3.2万居民就拥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绝大多数市民都可以做到“在家门口看病”,而且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纳入医保。

  然而,据了解,很多患者对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并不“买账”,总觉得社区医院的医生技术差一些、设施相对落后一些、卫生条件也差等,宁愿花更多的钱去大医院“买”一个安全保障。有机构近期在广州进行了一项随机调查,结果显示,在12家社区医院中,赢利的只有2家,有的社区医院甚至一天只有几个病人。

  天河区的情况与全市整体现状有所不同。天河区是广州社区卫生工作开展较好的一个区,2003年底就启动了“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活动。据天河区卫生局局长林玲介绍,天河区是广州市第一个实现由三甲医院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区。这些中心成立的高血压、骨关节病、糖尿病等多个健康俱乐部,每月举办会员活动1次,每次活动参加者均达到300人次以上,可见其受欢迎程度。目前,这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5家,门诊率已经占据全区就医门诊量的3成左右。

  双向转诊变单向转诊

  社区中心三级医院签订转诊合同

  2月10日,卫生部的例行新闻发布会称,政府鼓励各城市试推社区医院“首诊制”,探索建立社区医院与附近大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努力实现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方便居民在社区看小病,发现大病症状向临近大医院转诊,减少患者辗转求医的环节和花费,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压力。

  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双向转诊变成了单向转诊,社区医院向大医院转诊较顺畅;而由大医院治疗好的病人却极少回社区医院进行康复治疗。据了解,目前大医院门诊量分流到社区的仅为13%,双向转诊大气候尚未形成。

  海珠区在这方面可以说做足了功夫。据了解,该区已制定《海珠区卫生局双向转诊临床标准与实施方案》,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与三级医院签订了双向转诊合同。据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至2005年上半年,海珠区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往上级医院的病人有251人,从上级医院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有285人,实现了基本的双向转诊。

  全科医生供不应求

  开办全科医师护士岗位培训班

  记者了解到,不少社区医院都存在人才缺乏问题,尤其是全科医生缺乏。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需要全科医生,而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起步晚,许多高校培养的全科人才还没有完全到位,供不应求。

  据了解,目前海珠区的医务人员已基本参加了医学岗位培训。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个数目可以说在广州乃至全省都是排在前列的。据海珠区卫生局的有关负责人介绍,海珠区从2001年起就在全市率先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几年来先后招聘了一批高职称的社区卫生服务专家和管理者。从2001年起至今,已举办了5期全科医师培训班和全科护士岗位培训班。据介绍,目前该区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761名医务人员中,已有701名社区医生、护士参加了全科医学岗位培训。

  据悉,荔湾区的国医馆共有5家。该区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和需求相比,广州市社区的全科中医师数量还不够多,成立的国医馆就是把区、市、省乃至全国知名的中医汇集起来,加强基层的中医力量,让社区的普通百姓也享受到了名中医的服务。

  荔湾推进名中医进社区方便居民

  “老广州”偏爱中医简便廉验

  在荔湾区的彩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记者看到,来这里就诊的大多是居住在附近的老人。据介绍,这些老人们每个月只要交纳5至10元的费用,就可以随时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有的老人一周要来两三次,找他们各自“心水”的医生号脉,开上一两天的药调理身体。周围的居民平时有个头痛脑热的,也会来中心开上一些药,费用也不过一二十元。此外,中心还为周边几位行动不便的偏瘫老人开设家庭病床,常年上门提供针灸、推拿、拔火罐、敷贴等中医康复治疗。

  信中医、用中医这一传统在荔湾区表现得很明显。据了解,荔湾区作为广州的老城区,在中医药文化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从清代开始,和平路和龙津路就成为广州两条著名的“中医街”,一度医馆林立,名医云集。广州一些声名远播的老字号中药厂,如潘高寿、何济公以及全国知名的清平中药材市场也在这里。2003年,荔湾区被国家卫生部、民政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31个有中医药特色的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

  据介绍,由于中医药具有“简、便、廉、验”的特有优势,因而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尤其深得“老广州”们的偏爱。为了发挥中医药的传统特色,荔湾区将国医馆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为居民在家门口看病就医创造条件。据了解,荔湾区开设的“连锁国医馆”,不仅以独特的西关古宅装修吸引客人,更重要的是里面不乏“国手级”医生。

  据介绍,有一次沙面某国使馆的领事跌伤了,到处求医未果,最后跑到沙面国医馆,只用几天时间,他的腿患治愈了。此后,这位领事经常介绍朋友前来帮衬,国医馆一下子来了很多老外。

  据了解,国医馆里采用的治疗方法都是中医疗法,一些快要失传的中医加工手法如酒炒、煅等,这里都可以完成,还常常可以遇到难得一见的名老中医。因此,国医馆生意好得不得了。

  近年来,荔湾区开展了“名中医进社区”的活动,由区中医学会在各街道每月安排一次名中医养生保健课程。医生与居民共聚一堂,交流一些日常养生保健的知识,很多居民都在沙龙上向医生提出一些诸如什么季节煲什么汤好、头痛脑热该如何应付等问题。

  经过统计,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开展了对影响本地区居民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行为干预,充分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导引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处理社区常见病、多发病。2005年建立了中医家庭病床1446张,总服务量938578人次,其中平均处方金额为47.5元,较前下降了10%。

  天河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建设

  “大牌”医生坐堂社区医院

  近年来,天河区针对当前的城市卫生工作中卫生资源分配不均衡、就医难、看病贵等尖锐问题,将卫生工作重点放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建设中。

  目前天河区每3万—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步行15—20分钟即可找到就诊点,有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开展了老年人等特殊病人免挂号服务和家庭上门服务等,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群众就医难的问题,目前门诊量达到全区总门诊量的20%—30%。

  有关负责人表示,天河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近年来有明显成效,主要是走创新之路,以全新的模式实现了多个“第一”。

  6家区属医院建14个服务站

  据了解,天河区区属的6家医院从1998年起,先后在各自承担防保任务的地段建立1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始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织管理、人员培训、社区实践等方面的探索,政府为其提供人头费、工作经费以及设备基建经费等经费保障。据悉,这是天河区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转变所迈出的第一步。

  2002年,6家区属医院成功转型,全面启动快捷、方便、质优、价廉的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天河区卫生局局长林玲表示,政府医院成功转型促进了政府机构占主导的、多种所有制共存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架构的形成。据统计,2002年至2004年,6家政府医院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量年均增长12.9%,住院人次增长16.8%,业务收入增长21.5%。

  另外,天河区的广电集团卫生所在面临即将关闭的局面时迅速转制,成为广州市第一家厂企医院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华颖社区卫生服务站)。广氮集团公司医院和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医务所两家企业也随着转制。

  民营资本“加盟”促村卫生站升级

  村卫生站是村民进行简单医疗保健的场所,但乡村医生的技术水平和简陋的医疗设备,不能满足附近居民和流动人口的基本医疗需求。要对这些站点进行改造装修和人员引进,却缺乏资金及条件。

  为此,天河区通过引入民营资本,引导村卫生站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型。2004年10月,黄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成功实现由村卫生站升级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林玲说,引入民营资本促进村卫生站成功升级,为天河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建设开创了新的模式。目前,转型成功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有两家(黄村、元岗村),正在转型的有4家(猎德村、柯木塱村、凤凰渔沙坦村)。

  服务中心三甲医院办

  据了解,省级、市级、部队医院在天河区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5家,其中省中医二院举办的登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广州市第一个由三甲医院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林玲介绍,登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开创,预示着一种新的社区卫生服务理念的诞生,它冲破了大医院“大牌医生”传统的服务模式,实现了由坐堂式单纯治病向走出院门开展“六位一体”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的转变。

  卫生服务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

  据介绍,今年,天河区将加快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发挥信息系统对疾病早防、早诊、早治的“警报器”和“战略地图”作用;同时,建立稳定的经费补偿机制,保证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到位,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得到充分体现;天河区将建立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引导各专业中高级医务人员到社区工作,并加强在岗医护人员全科岗位培训,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

  海珠开展贴身一站式服务

  健康档案网罗五万花甲老人

  在海珠区龙凤街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有一个特别的联谊会,联谊会里的成员都是糖尿病患者。以前,一名患糖尿病多年的病人长期在门诊就医,因为每次找的医生不同,几次治疗都未能系统地检测血糖,控制血糖的效果一直不好。后来他加入糖尿病友联谊会后,经过医生的系统跟踪治疗,血糖一直控制在正常范围,也没有出现并发症,这位病人提起这件事就赞叹不绝。

  据了解,除了糖尿病友联谊会外,海珠区的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发挥自身优势,在社区中开展有特色的婴幼儿家庭健康指导计划、新概念母婴俱乐部等业务,为社区居民做到了“贴身服务”。除此以外,海珠区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提供“一站式”等公共卫生服务。居民想拥有自己熟悉和满意的私人健康顾问——社区医生,那是轻而易举的事。

  慢性病患者分门别类管理

  据介绍,海珠区的糖尿病友联谊会为每位成员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详细记载患者的一般情况、过敏史等,特别是血(尿)糖情况、用药情况、有无并发症等,资料录入电脑,实行计算机管理。每个月初,会有专职的社区护士通知患者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体检。

  龙凤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慢性病的管理作为工作重点,从2004年开始,该中心开始为60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到现在已建立7000多份档案,对不同的慢性病患者实行分门别类的项目管理。记者看到,每份档案都贴着不同颜色的标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为60岁以上人士、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分别贴上不同颜色的标志,非常清晰直观。

  此外,海珠区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开展提供“一站式”的公共卫生服务。据了解,海珠区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分步骤将原来由各级医疗机构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集中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使居民在社区就能享受到“一站式”的公共卫生服务。如今,海珠区的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可以进行免疫疫苗接种等公共卫生服务。

  双向转诊让病人省时省力

  针对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很多时候无人光顾的现状,海珠区卫生局制定了《海珠区卫生局双向转诊临床标准及实施方案》。该方案要求区内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必须与省、市或部队医院签订双向转诊合同。这样就引导居民有病先到社区医院诊断。

  如果是普通的小病,社区医院的医生就可以给患者开方治疗;假如患者的病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能治疗,将由该中心的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大中型医院及其专家诊治。同时,社区医院也将接收一部分从上级医院转来的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人、康复病人等。

  海珠区作为广州市老工业城区,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全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居民有9051人,居全市10区2市之首,占全市低保人数的1/4。近年来,各街先后投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资金达127.3万元,切实为群众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本版统筹姚艺曲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亓欣欣姚艺曲通讯员谢强彭淑芳吴剑萍

  图: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极大地方便了行动不便的老人。图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指导康复训练。资料图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