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无极"能,"闪闪的红星"为什么不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15:40 国际在线

  网友:再见肖申克

  继《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后》,网上又出现了名为《潘冬子参赛记》的恶搞短片,和馒头相同的是,这次恶搞,同样引来了出品方八一厂的强烈不满;和馒头略为不同的是,本次恶搞,网络舆论显得比较谨慎,并没有出现太多支持恶搞者的声音。究其因,一是类似恶搞经过一段时间的喧嚣,大众颇有些审美疲劳之感,关注度下降是必然的;其次,《闪闪

的红星》毕竟不完全等同于《无极》,带有更深的历史痕迹,经历过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些人还无法真正从感情上抛弃这部电影;其三,八一厂比起陈凯歌显然更强势,胡戈面对陈凯歌“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的指责可以从容应对,而“胡倒戈”面对八一厂颇有些上纲上限意味的声明则很快地屈服了,很显然,媒体在评介这一事件时,面对八一厂会比面对陈凯歌想得更多些。

  其实《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其本身并不带有什么神圣不可侵犯性。这部电影出产于1974年,我想对中国人就无须去点评时代背景了,但这个背景却对中国的电影观众甚至于中国人——绝不仅仅是所谓看着这个电影长大的人——的影响都非常复杂,这是一个娱乐基本缺失的时代,看电影对于全国人民来说几乎是娱乐的最高境界,一部《祖国新貌》都能看得人如醉如痴的时代,故事片,尤其是带有某种娱乐元素的故事片,可想而知会给人留下多么深刻的美好回忆。

  八一厂说《闪闪的红星》是红色经典,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不错的。但我更愿意把它作为一部娱乐片来看。电影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娱乐性就是它永远无法摒弃的特征,中国自49年至76年,在电影的拍摄上,有着严格的模式化倾向,导演很难逾越雷池半步,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是电影的基本特征。但就是在这样的严格控制下,中国电影依旧有着非常明显的娱乐性,比如经典的“老三战”,你很难从真实性、人性化方面去解读《地道战》,但你一定会觉得很娱乐。而象《铁道游击队》《英雄虎胆》之类的影片,甚至包括《烈火中永生》之类的电影,都暗藏着惊险、动作、惊竦、悬疑的元素。《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林海雪原》、《智取华山》等电影,几乎可以界定为百分之百的娱乐片,或者叫商业片——当然,那时候没有这个词——现在我们也称之为“红色经典”。

  说道66年之后的十年,中国电影实在没有贡献给我们什么值得留念的东西,八个样板戏之外,人们能记住的可能是《创业》、《青松岭》、《海霞》、《春苗》之类的带有些许喜剧色彩的高大全影片,也许还有纯粹的革命式商业电影《侦察兵》,剩下的,可能就是这部《闪闪的红星》了,这部拍摄于七三年,完成于七四年的电影,由于没有直接去“贴近”当时的现实,使它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同。从拍摄的手法上,其实是非常娱乐化的,复仇的主题、正义战胜邪恶的结局、多处惊险的情节,对于观众都是一种吸引力,尤其是电影中出现了胡汉三这样的角色,成为中国电影中的典型形象,但这个人本身带有的是喜剧色彩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凶恶,这也和当时对方面人物必须要进行漫画式的处理有关,当时的许多中国电影都把反面人物塑造成了喜剧角色,对于观众来说,确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闪闪的红星》拍摄过程中,一直得到了来自高层的种种关照,尤其对于潘冬子的塑造,强调的“不要怕写高了”,要“突出一个斗字”。在实际拍摄中,对剧本作了多处修改,甚至于原剧本描写了潘冬子用毛笔在告示牌上写完一个字后,随手往春伢子脸上抹了一道的细节也因为怕被人说成“给英雄脸上抹黑”而删除了。这样,《闪闪的红星》塑造了一个高大全的小英雄形象,年仅十岁的潘冬子甚至在妈妈被烧死后,不是悲痛伤心,而是沉着地劝阻群众不要去营救,因为 “妈妈是党的人,不能让群众吃亏”,他个人的喜怒哀乐已经完全消失了,他的喜怒哀乐乃至一切表情,都必须要服从一种需要——革命的需要,除此而外,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情感,这和以往中国电影中的张嘎、红孩儿、《鸡毛信》里的海娃相比,都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以外的张嘎等小英雄,都保留了相当多的和年龄相符的性格特征,而到了潘冬子这里,这些年龄特征完全消失了,潘冬子除了单纯的形象,再也不是一个儿童,他是一个成人,和他的妈妈、爸爸毫无区别,比普通的群众觉悟更高。这就是当时的英雄形象——对儿童抹杀年龄特征,对女性抹杀性别特征,人物只有两种情感,对“自己人”无限的爱和对“敌人”无穷的恨,这,就是《闪闪的红星》给我们的遗产。

  尽管主流的声音对“红色经典”一直不肯从理论上进行更新,但实际上人们一直在做这个工作。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主角与配角》,实际上是一次成功的解构,而后在一些娱乐性节目中,《地道战》、《地雷战》等影片一再被当作喜剧素材使用,胡汉三、南霸天等人物一再以喜剧形式出场,要说“恶搞”,人们其实一直在善意地进行着。《闪闪的红星》与其说教育了一代人,毋宁说娱乐了一代人,只不过这种娱乐带有太明显的历史痕迹,有着太明显的怀旧情感。现在也有很多人喜欢跑去吃所谓的忆苦饭,其实怀旧的心理暗示比他真实的想法更能支配他此时的行动,当然他不可能一直去吃忆苦饭,甚至不可能连吃两顿。

  《闪闪的红星》出品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有三分之一个世纪了,这三分之一个世纪中,中国可谓是天翻地覆,而一味地强调以血还血的《闪闪的红星》,会对现在的青少年产生什么样的心理暗示?澄清这个问题,恐怕比“通过法律途径”去维护版权要重要得多,毕竟,这仅仅是一部电影,一部三十多年前的电影,恶搞也许不值得提倡,但至少在网络时代,我们也无必要对一部三十年前的电影如此清纯地崇拜,既然《无极》可以娱乐大家,《闪闪的红星》又为什么不可以,都是电影,而且都在不同的时代娱乐过大众,我看不出两者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红色经典”只是一个名词,是一个带有历史背景的名词,而不是必须顶礼膜拜的理由。

  来源:南方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