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由“黄金周”挤垮“两大节”说开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7日10:36 四川新闻网

  4月份即将结束,大概很多人首先条件反射般想到“黄金周”,想到“黄金周”才慢慢想起“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两大节”之前,虽然有关部门也提前做好工作安排,发出相关倡议,但谁都知道,除了节日当天电视上的一台并不引人瞩目的晚会外,其余的恐怕连节日花絮都算不上。真正热闹、也被提到了政府层面,不是节日却胜似节日的,是颇为新潮的“黄金周”。所以,尽管“两大节”的工作安排和相关倡议煞有介事,在“黄金周”面前,也只能尽显“正室”沦为“偏房”的尴尬。

  由此想到4月初一些具有官方色彩的祭祀活动。4月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河南黄帝故里祭拜华夏始祖,当地官员兴高采烈地说,在短短两天的祭祀时间里,“新郑市政府就与来自全国各地的9家客商正式签订投资合约,总投资额达73.2亿元”。原来,隆重的祭祀活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搭祭祀台,唱经济戏”,借华夏始祖的名气“促招商,促旅游”。那么,我不仅要问,我们究竟为什么祭祀?祭祀的本意,主要是寻找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认同感。发展经济固然是好事,可祭祀活动被“利用”为发展经济的手段,总叫人心里不是滋味。除了经济,我们就没有什么更重要的东西了吗?

  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 。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阅读日”,旨在促进人类重视阅读传统,延续书籍文明。而据2004年12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调查显示,5年来中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每月至少读一次书”的民众比率从1998年的六成降到2003年只有52%;在识字率、所得收入皆较高的城镇居民,读书率不增反降。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在“两会”期间提交的“设立国家阅读节”提案中透露,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本;而中国专事读书的九年义务教育在校学生,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足5本。网络时代,虽然读书率下降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但“半数国人不读书”足以令人惊讶。我们必须思考的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民众阅读率的逐年下降比肩并行,是不是一种正常状况?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读书的激情?

  进一步联系,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甚至爱国教育基地、公园等场所,不但没有象高速公路、汽车大楼一样与日俱增,反而日渐萧条。公益场所的公益性越来越弱,商业化越来越强,有的干脆搞起了与自身性质毫不相干的经营活动。我们不能不进一步追问,除了追求经济效益,我们还应该追求什么?

  回到“黄金周”与“两大节”的话题。 5月1日是是全体劳动人民的节日,5月4日是对“五四”爱国运动的纪念日。劳动者和青年是社会的财富,“劳动最光荣”、“民主与科学”是需要我们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人文精神。“黄金周”的钞票固然是我们所需要的;“两大节”所承载的精神财富同样是我们所需要的。笔者不反对“黄金周”,也不认为“两大节”就一定比“黄金周”更重要,问题在于,我们为什么却要让“黄金周”挤垮了“两大节”?我们又为什么漠视“黄金周”挤垮了“两大节”?

  这种漠视只能说明,当“黄金周”和“两大节”成了“鱼”和“熊掌”的时候,我们毫不犹豫地“舍鱼而取熊掌”,而丝毫没有考虑,“鱼”和“熊掌”也是可以“得兼”的。上述关于祭祀、阅读和公益场所等等的话题,都凸显了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人文精神的日益失落。

  德国作家沙米索的小说《出卖影子的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人,他看见魔鬼的手中有一个取之不尽的钱袋,便想得到它,魔鬼的交换条件是需要他的影子。于是,这人出卖了自己的影子获得了财富,但随后所有人见到这个“没有影子的人”都害怕、躲避,他白天黑夜都不敢出门,直到赎回了自己的影子,他才重新获得了阳光与自由。谁都希望发展,但发展并不只是经济的发展;谁都渴望财富,但如果获得了物质财富却丢失了精神财富,我们都成了“没有影子的人”,那发展经济的意义何在?(作者:赵炳臣)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