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调查研究一下“调查研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7日12:00 光明网
魏俊兴

  调查研究,既是我党大力倡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也是对各级干部的一贯要求;既是干部转变作风深入基层的一种表现,也是了解社情民意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方式。其意义和好处,无需赘言。

  但就目前的调查研究工作现状来看,着实有必要调查研究一下“调查研究”工作。也就是说,当今的调查研究工作究竟如何搞,才能使这一有效方法,切实发挥应有效用。

  眼下的调查研究工作或者说相当一些干部所开展的调查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与调查研究的主旨不相符不吻合,图形式走过场,没有起到应有作用。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思想上不重视,视调查研究为负担,为了完成任务或确切地说,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给单位和领导干部一年中必须完成若干篇调研文章的任务,而搞调研。或根本就不搞调研,则由秘书和工作人员代领导写几篇文章上交了事。

  二是盲目搞调研,事先缺乏缜密思考和谋划,或是主题不明确不集中贪大求全,虽然去了基层,可到头来却拿不出一篇象样的调查报告,更谈不上为决策提供依据。

  三是调研是个“筐”啥都往里装。本来是去基层检查某项工作或处理某件事情,却打着调研的旗号,为的是让基层代己完成调研任务,写出调研报告(文章)。

  四是临时应急搞调研,缺乏前瞻性和指导性。发现一些思想动态和问题苗头时,不主动调研,待出现不良后果不得不了解情况时,才被动去调研。这样的调研,很难起到预知、预防和指导作用。

  五是为了应付差事搞调研。对上级“若干时间内必须上交XX方面内容的调查材料”的要求,或不深入了解轻描淡写地写篇文章完事,或靠某个人凭经验想当然闭门造车完成,既未反映真实情况,又无解决问题的对应措施。

  六是调查者作风浮漂。说是去基层搞调研,却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既不去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也不与工人农民见面交谈。名曰调研,实为转玩。

  七是调研与工作脱节。从表面看,虽然调研也搞了,实情也掌握了,对应措施也有了,象模象样的调研文章也报上去了,以至于在某调研期刊上发表了,但却不用此指导工作实际,本应可以改进的问题仍然长期存在。或是决策之前,不深入调研不集思广益,使决策缺乏可靠依据,造成工作被动。

  八是也是最普遍最担忧和最可怕的是,下级干部处于某种原因,为上级领导调研设置无形障碍,影响和干扰调研工作。一旦某级特别是省市级以上领导去基层调研,事事安排、级级汇报、层层包围,以至连时间、路线、接触的人等等一一圈定,甚或要求被调查者说什么不说什么,都作了“周密安排”。领导若冲不出这个“包围圈”,即使到了田间地头和生产车间,也很难了解到真情实况。

  愚以为,要纠正和克服调研工作中存在的上述不足和问题,首先必须端正思想提高认识,对调查研究工作给予足够重视。其次是要增强预见性和实效性,带着问题和为解决思想及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搞调研。再则是要走出靠材料听汇报被干部“包围”搞调研的怪圈,象刘少奇当年通过“搓粪”了解农民生活状况那样,扎扎实实深入到基层到民众当中了解情况,向群众讨教问计。如此,才象个调研的样子,才能受到群众的欢迎,也才能了解和掌握到真情实况,继而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详实的依据。

  北京大学女博士后王红漫和她的团队,历时4年,走遍了山东、黑龙江、云南等全国20个省区的100多个乡镇,深入1000多户农家访谈,向有关方面提交了一份《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若干问题及政策建议》的报告,出版了一部《大国卫生之难—中国农村医疗卫生现状与制度改革探讨》专著,引起了高层乃至公众的关注,她的一些调查数据和观点,在前不久召开的“两会”上被不少代表委员引用。她由此也有了:“不到农村,真不知道看病难在何处”的痛彻体会(人民网)。如果各级领导和有关专家学者,都能象她那样真真正正深入基层搞“调研”,该有多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