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上海人”的品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7日14:26 新民晚报

  ◆程念祺

  我生在上海,长在上海,但真正自认是上海人,却是三十岁以后的事情了。我插过队,后来上大学,再到中学教书,才开始了解上海人。在下乡的岁月,我到过很多地方,认识我的人都异口同声,说我不像“上海人”。那时,我也自以为不是上海人。

  上海是个移民城市。过去狭义的“上海”,经常是指黄浦、静安、卢湾和徐汇这样一些市中心地区。小时候住闸北,到泥城桥(即西藏路桥),说是到“上海”;后来住漕河泾,到徐家汇、淮海路、南京路,也说到“上海”。过去的“上海人”,就是住在这样一些市中心地区的人。我1968年3月就近上初中,初一共7个班,有两个班的学生是从黄浦区过来的,他们称我们这些郊区学生为“漕河泾阿乡”。那时,有上海城镇户籍的知青到上海郊区插队,当地农民经常称之为“上海人”。

  历史上,“上海人”其实就是上海这个地方的外地人,“上海”则是上海这个地方最成功的地区。上海从本质上来说,从来就不是上海人“排挤”外地人的地方,而是移民们获得成功的地方。移民在这个地方获得成功,就成了“上海人”;而今新的移民进程再度出现,于是就有了“新上海人”。

  我们这个时代,在上海成功机会很多,而成功的速度也快。于是,“新上海人”和“上海人”之间,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较之上海人之间的差异,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工商社会,上海曾经深受外国殖民的影响,与流氓社会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经济关系则非常复杂。所以,若就人的文化素质而言,上海人的文化差异性是最大的。对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上海人互相之间很敏感,也避免触犯对方。说得超脱点是“勿搭界”,说得功利点是“勿必要”。“勿搭界”和“勿必要”,是上海人通常不会拿这种文化差异性来说事儿的基本心态。

  超脱和功利,是上海人的基本文化品质,是上海人在长期生活中养成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一种文化品质,深深地影响着上海人人际交往方式。在上海人看来,人际交往中,许多东西都是没必要沟通的;你是你,我是我;文化层次越高,越是如此。许多人觉得上海人难交往,觉得上海人势利和冷漠,觉得上海人小气,觉得自己很难融入上海,甚至瞧不起上海人,其实就是不习惯也不理解上海人与人交往的这种方式。特别是“新上海人”,他们是一群充满热情,有着美好憧憬,干劲十足的上海新移民,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于他们,上海人一般是自叹不如的,未必愿意与之一争高下。而“勿搭界”、“勿必要”的心态,也使上海人保持了内心的平静。上海之大,原本是可以让不同追求的人相安无事的。

  如今,我走到哪里,上海人不当我上海人,但我仍自认是上海人,虽然我始终顽固坚持自己“阿乡”的一面。现在的“新上海人”,想来不久也会成为上海人的,并且仍能保持那“新”的一面。上海人对“阿乡”对“新”其实都不认真,只管自己过得是否快乐,不希望自己活得太“吃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