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金牛人与《成都日报》成长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8日05:12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成都日报》创刊50周年的纪念日转瞬即至。忆起与党报共同成长的日子,金牛人心潮澎湃,无比激动!他们纷纷打进电话,祝党报50岁生日快乐,言语之中,无不表达出自己对日报深厚的情谊。笔者有幸走到了他们中间,细细聆听他们与日报结缘的真情故事,为之深深感动。花开的四月,一种“金牛人与日报情”的情结迷漫开来,让人回味,久久流淌

,永恒凝固……

  篆刻贺辞献给党报50华诞

  人物:郑日升(金牛区退休教师)

  地址:金牛区交大路184号金牛教师宿舍

  故事摘要:在《成都日报》发表第一篇作品后,深受鼓舞,多年来在全国各大报纸刊物发表作品一千多件,并获无数奖项。

  真情告白:我和党报结下了难解之缘,我取得的所有成绩都是和党报分不开的,我是在党报影响下得到成长的一个金牛人。

  眼前已78岁的郑日升老人一谈起党报,立即有了源源不断的话头。这是一个与党报有着真实和深厚情谊的金牛人。而让笔者最为之动容的是,他拿出了一个准备寄给《成都日报》的大信封,封面上热情洋溢地写着贺辞:“热烈祝贺《成都日报》五十华诞!再展宏图!再创辉煌!更加繁荣昌盛!”老人还将这几句话制成了篆刻作品,作品方寸之间,无不凝聚着老人大量的心血。

  第一次发表作品

  创作激情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4月21日,天气晴好,笔者接到一位年迈老人的电话:“我是一位金牛区的退休教师,我在《成都日报》上发表的每一篇作品都珍藏着,你们可以来看看……”笔者立即赶往交大路184号金牛教师宿舍,本以为找人要费一番折腾,哪知刚到门口,就有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迎了上来。“日报的哇?”在得到证实后,老人激动地伸出双手,将笔者拉到了四楼的家。

  坐定后,老人拿出了花生、香蕉等,一个劲地叫笔者一行吃。看得出来,为了迎接此次采访,老人还专程做了准备。老人的思维很清晰,讲话也非常有条理。

  郑日升的户口在茶店子,多年来一直任教(其间曾调入金牛区文化馆工作过),在位于金牛区的一所中学里,他是美术老师。从1970年起,郑日升开始关注起《成都日报》,日报睿智、隽永的文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风朴实,异彩纷呈,给当时的郑日升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尤其是当时的“科技知识”栏目,他每期必读,从中受益匪浅。由于他喜爱美术,便很想给该刊头设计。经过数易其作,将认为最精彩的作品投给了《成都日报》,经过一段日子,他的“刊头设计”发表在了1980年10月31日的“科技知识”栏目上。

  事隔二十多年,老人向笔者讲述此事时,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发表时间,可见此事当时给他的影响之深。“正是这头一次发表作品,激发了我的创作激情,让我一发不可收拾……”之后的1981年1月2日和2月13日,他在《成都日报》“科技知识”145期和151期上又发表了刊头设计,并在《成都科技报》和《金牛科普报》先后发表过不少刊头设计。1982年,他创作的“有益的昆虫”获成都市科普创作协会“三等奖”。之后,他的《保护啄木鸟》宣传画又发表在1983年5月5日的《四川农民报》。

  在美术创作中,郑日升对科技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上世纪80年代,他制作了“瓢虫”和“昆虫的外部形态”等幻灯教学片,由中央电教馆为其监制,四川电教馆为其主编、出版发行,并接陕西省文化局邀请,到西安、延安、临潼、宝鸡等地交流幻灯科教片的经验。“这都是我从《成都日报》‘科技知识’栏目学来的知识,因此我和《成都日报》结下了难解之缘,我取得的所有成绩都是和党报分不开的!”在笔者面前,老人发出了感叹。

  党报上获信息

  作品送展并获政府收藏

  “党报让我有了无穷的创作激情,我还要感谢党报一条消息让我得到了意外的收获,我体会到了每天必读《成都日报》(《成都晚报》)的好处……”

  老人讲述说,在2000年上半年,党报发出了一条消息称:今年底,成都市人民政府将和中国城市市花书画艺术大展筹委会等举办《迈向新世纪——成都市市花芙蓉书画展》。得知消息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创作,历时一个多月,他将得意之作《芙蓉花开满锦城》篆刻印稿送展,结果,他的作品在2000年12月26日至2001年1月20日于成都市艺术中心展出了。该作品之后获成都市人民政府收藏,并奖励其600元。

  在笔者面前,老人得意地拿出了当时颁发给他的收藏证,在政府赠给他的一本《芙蓉情韵》书画册中,选入了精品85幅。笔者一翻,在该书的99页,正是老人创作的《芙蓉花开满锦城印稿》,有《我爱家乡环境美》、《清流绕蓉城》、《府南春光》等篆刻作品。

  让老人难以忘怀的事接踵而至——2001年2月13日,党报5版报道了《成都打出“芙蓉牌”——成都市人民政府收藏85件“芙蓉图”》,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读着消息,郑日升心中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感。当时的这些作品大多出自省市知名书画家之手,代表了省市书画家花鸟画创作的水平,表达了艺术家对故土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郑日升的作品正展现了这些主题。

  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党报的帮助,郑日升现在成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等等。随着身上荣誉的增多,郑日升创作激情始终不减,到现在,他发表在各种报纸刊物上的篆刻作品达上千方之多,这在业界都是一个奇迹。“我非常感谢党报对我的鼓励,记得每当遇到不能发表时,编辑都会打电话或与信让我再接再厉,不要灰心,我之所以多年来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都是和这些关怀分不开的……”

  “锦水”缘难了

  汇成“拾珠集”、“碎玉集”

  “在《成都日报》改刊为《成都晚报》后,我依然关注着党报。到现在,我都每天必看《成都日报》,这是我最重要的一个习惯,多年不改!”笔者在郑日升书房里看到,书柜上堆满了一卷卷牛皮纸包好的报刊作品。原来,老人在看报时,每逢精彩文章或科学知识等,都像大海拾珠似的剪下来,贴在本子上,多少年来,历经多次搬家,损失一些,但依然剩下《成都日报》(《成都晚报》)剪贴本40多本。“我随时翻阅,感到对我帮助很大,我特将之命名为‘拾珠集’、‘碎玉集’等等,它们是我的精神粮食,永远珍藏,倍加爱护……”老人说。

  在当时《成都晚报》的众多栏目中,郑日升对“锦水”栏目情有独钟,每学习锦水文章都会得到许多启发,极大地影响着他的人生价值和人生观,但“锦水”也没有辜负过他的劳动——

  1989年3月3日,“锦水”发表了他的文章《读“节日装饰题花”画册》;1994年11月2日和8日,发表了他创作的篆刻作品两方:《报国之志》和《效国之行》;1995年7月3日和9日,发表了他的《重听一组抗日歌曲》,让人们记住历史;1995年8月4日和9日又发表了他的篆刻作品《维护和平》;此后,陆续发表篆刻作品《俏不争春》、《奋勇前进》、《走向素质教育》、《政府依法行教》、《振奋民族精神》……

  郑日升还对当时《成都晚报》的“读者来信”栏目十分关注,经常寄去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如1993年6月24日,“读者栏目”发表了他的短评作品《生命如同玩牌吗?》,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靠共勉共进,郑日升与党报共同成长着。笔者还从老人的“拾珠集”中翻出一篇发表在《成都晚报》“家苑”(回音壁)栏目上的《树苗从小要扶正——读<孝敬父母要从娃娃抓起>有感》一文,该文呼吁社会应制定一个中国的“孝顺法”,使“敬老、爱老、养老”的光荣传统,真正成为当今社会的风尚。

  在《成都晚报》的“晚晴”、“大千世界”等诸多栏目中,均能看到郑日升的作品见诸报端,而这也是他最引以为自豪的一件事,特别是篆刻作品被采用后,老人会激动好久。老人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至今每天笔耕不辍,书写人生,并坚持创作篆刻作品,成为老人最大的乐趣。

  “篆刻作品,方寸之地气象万千,融入了书法的笔意、诗的意境、文学的层次、图画的虚实、金石的情趣,创作篆刻作品,我乐此不疲,这其间也是缘于我的党报情结,凝聚着我对党报的深厚情谊!所以,值此党报50华诞之际,我要将我的心意——篆刻祝贺辞献给党报,表达我的心意!我想亲口再念一遍祝贺辞:热烈祝贺《成都日报》五十华诞!再展宏图!再创辉煌!更加繁荣昌盛!”笔者看到,老人深情述说时,眼角间闪烁着泪光。

  党报教我“认真做事真诚做人”

  人物:王晓白(《成都日报》最早的通讯员之一)

  地址:金牛区营门口街道金房苑

  故事摘要:进入第一批党报通讯员培训班后,通过不断学习,发表作品无数,并著书立作,成为“学者型”开发商。

  真情告白:党报教诲我两个“真”,一是认真做事,一是真诚做人。

  采访王晓白之前,就久闻其“学者型”开发商的大名。但见面之后,这位土生土长的金牛人却给笔者谦逊的第一印象。他策划了中国第一个住宅文化节和西部第一个区域性房产品牌锦西名宅,并出书《楼之思——成都房产纵横谈》……但这些成绩和荣誉在王晓白看来,却值不得什么,“我有今天,离不开《成都日报》的帮助,党报教诲我两个‘真’,一是认真做事,一是真诚做人,我严格做了,走到了今天,应该说,我成长中最大的恩师正是党报!”

  成了最早通讯员

  一发表文章就是千字大稿

  走进王晓白的办公间,其硕大的书柜首先引起了笔者的注意,里边摆满了各种书籍。爱看书、勤笔耕,这是王晓白多年的爱好,这一切的根源就起于《成都日报》1971年年底办通讯员培训班,而王晓白恰于此时参加了培训,为他打下了写作基础。

  当时王晓白下乡到了市郊的龙潭公社,后来搞起了团委工作。为了加强自己的写作功底,他在偶然中听说了通讯员培训班的事后,立即报了名。在培训班里,第一课的内容,王晓白至今未忘,那就是“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这里,王晓白懂得了“文如其人”,懂得了“在‘真’上下功夫,改变‘假大空’的语言风格”。

  在当时的编辑记者的帮助下,王晓白试着写消息,哪知一写出来就被老师们逮住了要害:语言罗嗦,里边的数据不准确,等等。王晓白从此知道,写新闻要求简捷,以事实说话,搞新闻报道要求一丝不苟,如数据等要反复核对。

  1972年12月27日,是王晓白难以忘怀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他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了《成都日报》上,而且,这一篇作品一发就是千字大稿。王晓白现在仍然记得起这篇文章的内容,文章有三栏标题,其引题为“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战胜各种严重自然灾害”,主标题为“和成大队夺得水稻海椒丰收”,还有一个副标题“:生猪饲养量也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当时,王晓白已经从通讯员培训班出师,成为《成都日报》最早的通讯员之一。他在历经无数次的失败和无数次的努力后,写出了这篇当时龙潭公社和成大队的这条新闻。“当时看到报道见诸笔端,我觉得这么久的努力没有白费,那种喜悦感发自内心,无可比拟,这其中也包含了老编辑、老记者们对我大量的帮助和指导。第一篇文章的发表也让我平添无穷的信心。我通过通讯员生活的锻炼,以及我的不断学习,写作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有了我今天的一些成绩。如果要谈成绩,首先应该归功于党报!”

  每发表一篇作品,王晓白总会将之剪贴成本。在笔者面前,王晓白拿出了一本已有些泛白的剪贴本,其中“和成大队夺得水稻海椒丰收”这篇新闻就收录于其中。王晓白还拿出了一个珍藏了多年、红皮、已经很陈旧的笔记本,封面上印着几个大字: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在通讯员培训班学习时,老师们发给我的,我在以后的学习中,将重要的内容记录于其中,这是我多年来最珍惜的一个纪念品。”王晓白说,他时常会拿出来翻一下,这对他做人都是有帮助的。

  三顾回龙山采访

  认真让他走出成功人生路

  在通讯员培训班学习期间和之后的通讯员采访工作中,王晓白学到了“认真做事、真诚做人”的诤言,这句话影响着他的人生观,在今后的工作中,他时刻铭记,严格要求自己。靠着这句话,他走出了一条成功的人生路。

  在王晓白的剪贴本中,让他最引以为傲的是一篇《成都日报》的头版头条:《东风吹绿回龙山》。“一场春雨后的回龙山,显得更加清秀、美丽……”新闻在优美简捷的行文中开始,有丰富的背景有生动的现场,分几个专题对回龙山旧貌换新颜作了深入报道,堪称“深度报道”的一篇成功之作。该文占据了头版的大部分,加上转版共有一个版之多,在通讯员中非常难得,少之又少。然而,该文的出炉,却是王晓白三顾回龙山,奋战几个昼夜的结晶,其中经历了说不完道不尽的千辛万苦。

  当时正值1974年4月,在新闻点子得到报社支持的情况下,王晓白与另一位通讯员上了回龙山(两人共同采访,最后执笔的是王晓白)。在这里,两人耳闻目睹了回龙山的新变化:站在山坡放眼一望,层层梯田里,正在抽穗的麦苗绿波荡漾,漫山遍野,树丛绿茵茵,菜花金灿灿,一条条渠道和一口口蓄水塘,银光耀眼;加上那桃花、李花的点缀,使整个回龙山展现出一幅绚丽夺目的春天景色……感觉良好的王晓白写出来的稿子却被编辑打了回来,认为不深入,只停留在表面现象,尚须深入农家,做进一步深度采访。王晓白再访回龙山,写出来的文章有血有肉了,生动了,但编辑认为“没有探访到回龙山人民的内心和思想文化变化的根源,没有挖出回龙山发生新变化的深刻内涵,没有思想深度”。这一次,天下大雨,王晓白冒雨上山,在回龙山上一住就是几天,天天与农民在一起吃住,通过不断的交流和碰撞,他最后写出来的深度报道得到了报社的认可。

  “当时,当通讯员发稿还没有稿费,但就是一股认真劲促使我不断进取。三顾回龙山,让我有了凡事认真的做事态度,有了好的恒心毅力,这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匪浅!”靠着踏实工作,王晓白成为我省最早从事房地产开发与研究的专业人员之一。现任成都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协会副会长、市科协委员、四川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房协理事等。从事房产业20年来,先后创建了“西南建材中心”、“城隍庙电子城”、“锦西名宅”等区域著名品牌。他带领全公司员工顺利度过2003年改制的转型期,积极开辟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仅2005年,就为国家上缴利税达1835万元,向社会公益事业捐赠2万元。他个人也曾获得了多个奖项:1995年获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管理成就个人奖”、2005年1月获成都市统计局、市房管局“成都地产十年卓越贡献奖”……

  笔耕不辍

  成为“学者型”开发商

  如今,王晓白依然坚持在《成都日报》上投稿,“坚持了这么多年写稿的老通讯员,我算是很少见的吧!”58岁的王晓白在笔者面前,打趣说道。

  翻开2005年11月11日的《成都日报》,在A9版上,发表了王晓白的新作《新河居新思考》,文章里融入了他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在业界中曾引起不小反响。从中摘选几段:从小便感受到了“临河而居”的亲水之乐,小学毕业时的一篇获奖作文《我的故乡》,就曾记录了热爱母亲河的一片童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亲眼目睹了母亲河被污染的过程,后来又直接参与了府南河的整治工程,并投身于都江堰走马河及成都沙河地块的开发。所以,我对河居水景有着一种超越一般同行的特殊感情……总之,从总体水资源来看,成都的水资源还是比较匮乏的,水景的活水来源有限,且水价逐年上涨已成必然趋势。因此,有责任感的开发商应对水景的运行成本进行认真核算,适当确定小区的水域面积与用水量,使水景的运行费用与小区物管费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同时,有关部门也须注意控制河居住宅、尤其是豪华水景住宅开发的盲目性,防止河景效果的不实宣传,引导广大购房者提高鉴别能力,树立科学、经济的河居意识。

  王晓白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的精彩语录也层出不穷,具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哲思,如:成都有历史上最丰富积淀的文化资源,丢失了自我就是成都房产最大的损失,也将成为历史的罪人。2000年1月11日至15日,王晓白写的《成都住宅小区的地域特色和金房苑的探索》一文在当时的《成都晚报》进行了连载。20多年来,他共在全国和省内外报刊发表房产论文一百多篇,其选集《楼之思》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在省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国房协杨慎会长给予了“业界之光”的高度评价。

  在采访的最后,王晓白再一次真诚地祝贺党报“50岁生日”快乐,“现在我笔耕不辍,有人称我为‘学者型’开发商。但我始终认为,这得益于《成都日报》的教诲和帮助,让我有良知,认真做事、真诚做人!”在办公间的墙上,醒目地挂着杜甫的有名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也许就是王晓白最真实的表白吧!

  本版采写凌云新金牛杨华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