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奉献如此美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8日05:30 大江网-江西日报

  本报记者刘竣 徐国平

  

奉献如此美丽
袁鹏和丈夫在探讨交流文学创作体会。本报记者徐国平摄

  优秀人物,必定是将自己的生命开采得最充分的人。

  袁鹏,新余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一位纤弱的知识女性,面对常人难以想象更难以承受的人生苦难与艰辛,她始终以微笑示人,始终挺直着不屈的脊背……

  真爱感天动地,真情创造人间奇迹

  2006年4月15日,清晨6时30分左右,正在打开水的袁鹏猛地一愣神:坏了,通往北湖公园那条路的进出口处,为了防止车辆进入,今天刚刚设了一道栏杆。常人略微抬抬腿就可以跨过,可她那偏瘫拄拐的丈夫却是无论如何也跨不过那道坎的。而这个时间,该是丈夫康复锻炼收工返家的时候了。袁鹏边在心中埋怨着自己的疏忽,边丢下水瓶拔腿就跑。

  就有这么及时。当袁鹏疾奔至公园进出口处时,丈夫正艰难地挪着步子看着那道让他难以跨越的坎。见到疾奔而来的妻子,丈夫汗湿的脸上绽开了孩子般的笑容……

  1998年12月14日晚9点钟左右,袁鹏的丈夫刘子宁因高血压突发脑溢血,被紧急送进了新余市人民医院。在5楼的急救室里,主治医生用手电筒照了照刘子宁紧闭的双眼,发现病人的瞳孔已经放大,无奈地摇了摇头。疯了似的袁鹏在主治医生面前长跪不起,撕心裂肺地哭求着:“给他做手术吧,他年轻,他会挺过去的!”

  开颅手术从晚上10时做到次日凌晨5时,她就那样一整夜地跪在手术室外,祈愿死神不要带走自己心爱的人。

  三天内做了三次开颅手术,刘子宁的命终于保住了。然而,袁鹏一家往后的日子却陷入了遥无止境的艰难。刘子宁偏瘫了,卧床不起,吃喝拉撒都得在床上解决。

  如果无法让难题变小,只能设法让自己变得坚强

  那一年,他们的儿子还小,每天上学需要接送;公公婆婆年事已高,自己的父母又在外地,所有的家庭重担只能她一个人挑;在单位上,袁鹏是总编室的副主任、业务尖子,白天编稿,晚上组版样样需要她。

  难道这辈子就将要与苦难结伴?!面对从天而降的厄运,看似文弱的袁鹏,心中却点起了一盏希望的灯:在困境中,如果无法让难题变小,只能设法让自己变得坚强!

  对于偏瘫的病人来说,上厕所是一大难题。为让刘子宁上厕所方便,袁鹏特意订做了一个木马桶,放在床边,而小便就用夜壶接。每次洗澡,体重才40多公斤的她,硬是要背着体重近80公斤的丈夫进进出出。

  刘子宁大小便失禁,屎尿随时弄脏床褥。袁鹏每次都是体贴地及时替他换洗,收拾。袁鹏家就住在报社院子宿舍里。常常是她刚替丈夫擦洗好换上了干净衣裤,急匆匆地上班去了,可不一会儿,丈夫来电话说又拉了一身,袁鹏又得旋风般地赶回家,再又旋风般地赶回办公室。8年里,她为刘子宁擦洗过多少次身子,洗坏了多少垫布、衣裤,淌过多少汗水,自己也记不清了。“她甚至希望把我变成一个小东西,放进她的口袋里,随时照顾我。”每每谈起这事,刘子宁总是噙着泪水。

  1999年7月,刘子宁终于能下床挪步了,虽然颤颤歪歪的,但袁鹏已然欣喜若狂。

  为使丈夫恢复得快一些,她决定每天陪他到离家不远的北湖公园晨练。从此,袁鹏服侍丈夫的日程表上又添加了一项内容:5点起身,帮丈夫收拾停当,搀扶着下楼,去离家数百米开外的新余北湖公园进行康复锻炼。丈夫渐渐能拄拐自己挪步了,袁鹏就陪着丈夫走一段后自个便先行返回,打开水、买菜、准备早饭,再回头去接丈夫、张罗孩子上学——这些成了袁鹏每天上班前必做的功课。无论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经年累月,春夏秋冬,日复一日……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他奉献了什么

  作为当今时代的知识女性、职业女性,事业之外,可以说,最注重的莫过于对自身形象美的精心修饰与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了。但这些讲究,对年仅40出头的袁鹏来说根本无缘。她作为一名女性的个人生活只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简陋。

  8年来,袁鹏所承受的不仅仅是服侍丈夫,还有来自于家庭经济的拮据。

  刘子宁生病后,他的公司已无法正常运转,不但自己的工资彻底断了,就连有一年他从家里借给公司周转的8万元钱也无法归还了。袁鹏的工资收入成了家里惟一的经济来源。为支付丈夫的医疗费和孩子的学费,她得将所有能够节省的开支都省下来。她曾利用业余时间为广告商设计版面,就为挣那10元钱的设计费。

  刘子宁的外甥女刘融告诉我们,她姥爷在世的时候,对她舅舅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这辈子最大的好处就是为老刘家讨了一个好媳妇。

  在刘子宁病前,每个星期日,夫妇俩都要赶到离市区10多公里外的公婆家去探望老人。袁鹏总是一进门就忙活开了,打扫卫生、买菜做饭……

  二老的毛衣都是袁鹏亲手织;第一台18英寸的彩电袁鹏是给婆家买的,换回了婆家原12英寸黑白电视机;第一台空调也是给婆家买的,直到2004年,她才为自家买了一台空调。

  2005年6月8日,刘子宁的父亲因病过世,后事统统由袁鹏一手操办。刘子宁告诉我们,当开完追悼会,殡葬工将长眠的父亲缓缓地往火化炉里推的时候,袁鹏一声悲嚎跪地长叩:“爸——一路走好啊!”在场亲属好友无不悲恸,泪流满面……为逝去的老人,更为眼前这位承受着太多太多人世苦痛艰辛的女子!

  爱意温馨 温柔平和而善感的心灵

  一个习惯于向他人付出爱心的人,往往特别能感受与体味来自他人的关爱,怀有一颗温柔平和而善感的心。

  采访袁鹏,她对我们提起最多的,不是她的苦痛艰辛,不是她出色的工作业绩,而总是细数着她身边的领导、同事、朋友、家人、陌生人,所有熟识与偶遇的人们给予她的帮助与关爱。

  她孩子还在上高中的时候,有天在玩足球时摔倒了,一块倒插在地上的玻璃片将孩子的腿划了近一尺长的口子,鲜血淋漓。见到儿子当时的惨状,她都吓懵了,送儿子去医院的前前后后都是报社的同事们替她尽心张罗。平日里家中凡男人才能干的活,扛煤气罐、修水龙头、通下水道等等,无一不是同事们为她操办。

  清扫宿舍楼道,本是她这个“楼长”应尽的义务,可邻居陈阿姨总是候着提防她动手,发现她是在星期六打扫,就会赶在前一天清扫干净;如遇上袁鹏工作太忙没及时赶回家,她又会主动过来帮着照料刘子宁和孩子。

  陪着丈夫去公园晨练,常常遇上好心人。一天,一位退休干部模样的老人,隔着公园的围栏大声地呼叫着他俩,相约明日仍在此地会面,说已为他们寻访到了一个偏方,或许对刘子宁的康复有作用。次日清晨,老人果然如约而至。

  懂事的儿子让她欣慰。2004年,16岁的儿子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开学了,为节省开支,她内疚不能陪儿子赴京。已有1.76米个头的儿子让她放心:我已经是男子汉了!肩扛手提着行李本已迈出了家门,儿子又转回身走近父亲贴在他的耳旁说:“对妈妈好一点,她实在太难了。”

  4月21日清晨,记者陪同袁鹏夫妇俩去体验一次晨练。一路上,夫妇俩说说笑笑地为我们介绍着对他们来说有着特殊意义的“景点”:

  “看,就是这道栏杆。”袁鹏扶着丈夫,小心翼翼地跨越过那道就在几天前曾让她心悸的障碍。

  “看,就在这道栅栏后面,那位好心的老人大声招呼着我们,给我们送来偏方。”

  “看,就是这片路旁的丛林,我忍不住又要方便了,可又下不去,是一位过路的农妇搀扶我完成的。还劝我说身体不方便就别为难自己了,哪里‘方便’人都不会怪的。”

  公园里,早起晨练的人们大步流星地擦肩而过,但也时不时有人停下匆匆的脚步与袁鹏夫妇闲聊几句。

  善良的人们都在内心默默祝福:患难夫妻同心携手,笑对人生!

  短评:强者的柔情

  人世间总在书写新的生命诗篇,袁鹏的这一章又格外温婉动人,在她纤弱表象的背后,我们读出了高山般的坚毅和海洋般的宽广。

  家庭和事业是职业女性人生旅途上的两个车轮,其中任何一轮的缺失,都将令人难以前行。袁鹏以她的爱心,全力撑起了伤残的一方,艰难而快乐地前行。在她平易恬淡、质朴本真的身心演绎中,飞扬出了一曲昂扬激越、扣人心弦的爱情、事业交响曲。

  八年过去,她不仅将丈夫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并以超乎常人的坚韧与辛劳不怠地付出,让丈夫重新站在了人生的新起点上。与此同时,这八年间,作为一名尽职尽责的新闻工作者,袁鹏也已从当年的总编室副主任一步步成长为副总编辑、高级编辑。她那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于一身,融家庭与事业为一体的感人事迹,为我们树立了一位可亲可敬可学的身边榜样。

  人生之路并非都是坦途连绵,难免轻遇坎坷挫折,重则天灾人祸。强者自强书写精彩人生,颓者自颓势必误己累人。袁鹏,当属强者的柔情演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