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劳模”,永不放弃的追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8日05:32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新闻话题: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观念也发生变化。劳模是不是人们心中的向往和崇拜对象呢?又一个“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记者特邀嘉宾就此话题展开对话。

  对话人

  合肥市总工会退休干部牛耘

  合肥公交集团招聘司机、

  合肥市第一位当选市劳模的农民工

  李祥兵

  本报记者吴永红

  记者: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对劳模都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您在工会工作了50年,能否回忆一下当年评选劳模的情况?

  牛耘:当时评选劳模主要是出于大生产建设的需要,评定标准主要围绕各种劳动竞赛制定,加班加点、努力工作是最重要的条件。产业工人出身的劳模相应地成为公众的崇拜偶像。这种标准一直持续到60年代初。

  记者:有数据称,在我国首届464名全国劳模中,农民有158名,占总数的34%;工人113名,占24.4%。管理人员仅为7.1%。从第一届劳模评选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劳模的结构也发生着变化。

  牛耘: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一些新兴阶层的先进代表开始走进劳模行列,比如:私营业主和进城务工人员。据报载,去年全国约30名私营企业主和23名进城务工者首次进入劳模名单,篮球明星姚明等文体明星也榜上有名。

  记者:李师傅,去年您当选为市劳模,此前,您还4次当选为企业的劳模,那么,在您心里,劳模究竟有着怎样的分量?

  李祥兵:我眼里,劳模一直是个不容玷污的光荣称号,是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和任劳任怨的代名词,因此争当劳模是我不懈的追求。可是,孩子这一辈,似乎对劳模并无特殊好感。我上中学的孩子不敢在外夸我是劳模,担心同学笑话。

  记者:不久前,我在一些年轻的上班族中做了一次小调查。结果发现,劳模不再是他们关注的对象。他们普遍认为,“劳模”离自己太遥远。对此,二位作何感想?

  李祥兵:我们小的时候,谁家出了个劳模,那是件非常荣耀的事。可此一时彼一时,现在少数人漠视劳模的荣誉,这种现象应该引起重视。

  牛耘:五六十年代的劳模,多为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能手,威望很高。对大多数人来说,劳模是真实的,因为劳模就在他们身边。可如今,劳模似乎离普通人越来越远。少数劳模甚至成了某些“成功人士”的“锦上之花”,劳模其内在最主要的精神元素应该是:立足平凡,敬业爱岗,无私奉献。

  记者:时代在变,人们的价值观在变,我们是否也该赋予劳模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牛耘:新的时代,劳模精神应该有与时俱进的新内涵。一味要求只付出不回报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不能狭义理解“劳动”概念,只要通过诚实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就应该纳入表彰范围,劳模应该覆盖到社会各个方面。

  李祥兵:眼下,少数职业人士已经排斥“职工”、“工人”这种称呼。劳模的评选就该避免重“官”轻“民”。党中央已适时提出,引导广大干群,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应当相信,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在普通人的观念中会得到增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