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浅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8日08:24 贵州日报

  贵州在初步普查和逐级评选的基础上,2005年底,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了我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91个。2005年12月31日,国家文化部公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501个,贵州省有40个项目被列入其中。在这些名录中,有“苗族古歌”、“布依族八音坐唱”、“侗族大歌”、“安顺地戏”、“水族马尾绣”等。但是,它们只是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沧海一粟。省级和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和公示,只能说明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刚刚迈出了第一步。我们要以

此作为一个启示,进一步深化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认同和共识,组织相当的人力对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认真普查,去发现深藏在民间、在山乡村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经过科学认定,逐步建立健全省、市(州、地)、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同时,探索和研究出一系列可行的、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对不同形式、不同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浩如烟海,这是历代生活在这块热土上的各民族先民们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我们要了解和熟悉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基本情况,才能更好地搞好此项工作。

  贵州有“千节之省”的美称,在一年365天里,全省就有大小传统节日、集会1400多个(处)。在这些众多的民族节日、集会里,那些传统的民族服饰,独特的节日饮食,古朴的音乐舞蹈,虔诚的祖宗祭祀,神秘的地戏、傩戏,几乎都要在节日、集会中呈现出来。贵州的民族传统节日、集会可谓是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览会之一。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在民族舞蹈方面,芦笙舞、木鼓舞、铜鼓舞、踩鼓舞、斗角舞、狮子舞、板凳舞、龙舞等等,颇有个性和特色。在歌唱方面,飞歌、古歌、大歌、情歌、酒歌、山歌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在戏曲方面,侗戏、布依戏、阳戏、地戏、傩戏、木偶戏等,也独树一帜,十分精彩。在民族服饰方面,全省少数民族服饰、银饰就有几百个种类和样式:有以刺绣、编织为主的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服饰;有以轻便、单薄为特色的侗族服装;有以蜡染为主的镇宁、关岭一带的布依族服饰;有以挑花为主的花溪、惠水一带苗族服装等。此外,还有各民族的传说、故事、谚语及风俗习惯、岁时节庆、游历出行、娱乐竞技……贵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特有的内涵,从不同角度向世人展示着各民族的发展历史、文化心理、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识。这些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我们从现在起,要以国家文化部和省人民政府公示、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契机,采取切实有效的科学手段,抢救和保护好全省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要提高到抢救、保护、传承和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层面上。实际上,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至2003年初,全省各级文化部门就已开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并完成了《中国十大文艺集成志书·贵州卷》各分卷的编辑出版工作。此外,在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调查和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省文化厅还编辑出版了《贵州民间艺人小传》、《苗装》、《侗族鼓楼》、《苗族银饰》、《贵州少数民族节日大观》、《贵州节日文化一览表》、《贵州艺术之乡集锦》等书籍、资料集。从1994年开始,省文化厅从实际出发,从局部抓起,在全省开展了评选命名“艺术之乡”的创建活动,到2002年3月,全省共评选命名“苗族芦笙艺术之乡”、“侗戏艺术之乡”、“傩戏艺术之乡”、“布依族八音之乡”、“蜡染艺术之乡”、“侗歌艺术之乡”等64个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其中有7个艺术之乡还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这些都是我们在保护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的一些基本工作。今天,我们要以此为一个坚实基础,以国家文化部和省人民政府公示、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为名录为起点,克服那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只重视申报而轻视保护的思想”,以扎实的工作干劲和科学的工作方法,认认真真做好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以已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实施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为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和保护做好示范。(二)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争取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在全省从乡镇到县、到市(州、地)、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培养一大批热爱传统文化且专业知识精、具有实干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这是基础。(三)要在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委员会的领导和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全省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普查,摸清家底,了解和掌握全省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按照国家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审标准,经过科学认定后,分期分批建立省级、市(州、地)、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同时择优、选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四)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五)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单位)的认定和培训机制,通过政府财政和社会资助等方式,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单位)由县级逐级上报,经省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会同民族宗教事务部门批准并予以命名。(六)对自然生态环境整体保存较好;具有民族文化典型特征;民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好;历史悠久、建筑典型、民风古朴,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村寨,经专家评审认定,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村寨博物馆,以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七)对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世代传承的文化艺术;国内外享有声誉、独具“惟一性”的文化艺术种类;有代表性的民族建筑和典型的民居建筑群,经专家评审认定,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乡。(八)对居住相对集中、民族、语言相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相同或者相近;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以及民俗相同或者相近;传统文化艺术以及手工工艺技术一脉相承的民族聚居区域,经专家评审认定,可以划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九)依法合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推动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融入人们现代日常生活中去。与此同时,大力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回首历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为我们先辈的勤劳、智慧和文化创造感到骄傲;展望未来,我们都应该倍感责任重大。保护好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关系到保护贵州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多彩贵州之源泉,而且关系到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平等。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为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而努力。作者:吴建伟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