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警惕"房产暴利"再刮"沙尘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8日08:49 东方网

  蒋萌作品集

  去年一系列针对楼市的宏观调控,有关部门频频出招打击恶意炒房、囤房的声势,许多人还记忆犹新,房价涨幅也因此趋缓了数月。然而,今年年初以来,珠三角、北京等地的房价却突然再掀大幅攀升之势。以北京为例,今年1-2月商品房均价上涨17.3%,整个一季度住宅均价7168元/平方米,较去年同期大涨约15%。许多楼盘只相隔几天,单套价格便高

出几万块。与此同时,投资客阔绰“团购”的身影在一些地方再度出现……

  对于楼市突然“变脸”,许多人是措不及防,暴涨势头更让人瞠目。可现实就是现实,涨钱没商量。面对房产商的凶悍无比,房价的一浪高过一浪,普通人徒呼奈何,真不知这房价“沙尘暴”何日是个头!人们更不禁要问:为何时隔数月房价便再度出现大范围大涨?各方对此究竟怀有何种心态?

  事实上,去年房产调控的整体目标均是围绕“稳定房价”。政府决策部门的态度一直是:抑止房价过快上涨,而非降低房价。此举的出发点并不难理解。在许多地方的房价都已翻番之下,开发商、银行、乃至地方实际处于一种复杂牵扯中,加之顾及大量已购房百姓的心态承受力,出于对市场大起大落的风险考虑,稳定房价也许不会令期盼价跌的未购房者如愿,但从大局出发,它实际是一种稳健过度、尽量使各方都能接受的折中之举。然而,这种良苦用心,却并不一定被某些人领情。相反,在房产利益集团看来,稳定房价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是变相承认既定事实,是价格“政策底”,而并非上限。出于对高层的敬畏,暂时避避风头,则出现了房价涨势趋缓的情况。但缓涨也是涨,坚守价格同盟既是在维护暴利循环,更是一种试探。对此,高层并未反映敏感,一些观点也认为这属于“惯性涨势”,或者说还在容忍限度之内。这给了某些人更多的侥幸与信心,尝到了博弈甜头。而透过房地产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在政策严管、土地审批量紧缩的2005年,许多大型房地产商依然在大量囤积土地,储备了2-3年的开发用地。虽说经历了数月的观望与购房意愿下降,但众多地产商实际寄希望的是“坚持就是胜利”,并采取暂缓新项目开发,竣工不开盘等“韬光养晦”策略,意在熬过“严冬”,迎接下一个“暴利春天”。由此,便出现目前楼价的报复性飙升。据说,有的老总见自家楼盘卖的火,竟大骂销售部门把房价“定低”了!于是,房价又窜上一个台阶!

  当然,如果说房价仅是空涨,没人买,那火不起来。现在的情况是,一面是房价大涨、众多工薪阶层与老百姓疾呼买不起,另一方面却是购房签约持续火爆。再以北京为例,3月份期房售出16641套,比2月再增6292套,日均卖房500套以上!这种背离究竟是怎么回事?哪些人在买涨不买落?这难道是市场行为?

  对此,当注意以下几方面事实:其一,面对人民币近几月来小幅升值,一些境外资金对此抱有预期,楼市则成为最简便的入场之选;其二,国内居民储蓄存款已达14万亿,在缺乏投资增值手段的情况下,相当数量有闲钱的人,还是倾向不动产投资;其三,买涨的有没有手头并不宽裕的平头百姓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既然早晚要买房,眼瞅房价继续涨,早买几个月,就能少花多少万,纵然得勒紧裤腰带,还它几十年房贷,也得咬牙硬着头皮上啊!显而易见,除最后一种颇有些悲壮的购房,其它投资抑或投机为目的的买房,都蕴涵相当不确定性,难逃虚火之嫌!

  现在还有种说法:买不起房,可以租房。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房子终究是给人住的,倘若房价大大超过官方统计的人均收入正常倍比,难不成这真成了“专为富人盖房”?而如果长期租房真的合算,谁又会选择买房?说到底,居者有其屋,安居才能乐业。依靠勤劳双手、获得平均报偿的百姓希望能买得起房子,这是再正常、也是再合理不过的要求。

  “房产暴利有理”如今已变得理直气壮了,要挑战各方。许多地方的房价再掀狂热,实际表明以往的一些调控,已不被一些人看在眼里,或者说已“失效”。目前的购房火热,实际是由地产商“逼宫性”涨价、消费者恐慌性消费、极大透支未来消费力、投资或投机等诸多因素共同使然。表象背后所蕴涵、继续积累的市场风险,以及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必须引起高度的警惕。如果不对以往调控思路中存在的不足做出审慎思虑与改进,不对房产暴利集团的博弈抗衡做出有力回应,地方与中央、主管部门间无法很好统一,土地投放紧缩与“地以稀为贵”等矛盾不得以解决,虚火导致中国股市5年熊市、1997年香港楼市大跳水等“前车之鉴”将难以避免!

  今年春天的沙尘暴让全国许多地方的人们领教了它的凶猛无比。新疆开往北京的列车被打得遍体鳞伤,惨不忍睹。春天的房产暴利的“沙尘暴”再度发威,大有与自然界狂暴一比高低之势!令人警觉。


作者:蒋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