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小学生不是道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8日09:49 南方日报

  直言

  钱溪

  教育部近日下发了《关于做好“五一”黄金周期间学校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严禁组织中小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商业性庆典、演出活动。

  逢年过节各级主管部门发通知,把平时耳熟能详的各种不准“重申”或“强调”,已是咱们中国的一个特色。虽然这“例行公事”有多大的效果早就令人存疑及质疑,但丝毫不影响通知的此起彼伏,目不暇接,关于“五一”的通知就有好几个了。发的照发,该干什么的照干什么,该出什么事照出什么事,究竟要悲哀什么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本文想说的是,把中小学生当作“道具”的做法一天不解决,教育部的此类通知也就还有一定的存在意义。况且,通知的指向如此明确,说明不少学校以前的“五一”黄金周正是这么干的。

  道具者,用于表演之器物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小学生成了成人手中“道具”的一种。在不少地方,举凡开幕仪式、剪彩仪式、奠基仪式之类的活动,都要拉来中小学生凑热闹,鼓乐阵阵,欢呼之声满耳。去年,重庆大渡口区还发生过一件颇具讽刺意味的事:几个年仅四五岁的小女孩冒着大雨表演舞蹈,区委、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领导则坐在前排撑着伞观看,而这场演出居然名曰“关爱女孩”。义愤填膺的人们说什么的都有,在这里,孩子们实质上仍然是道具——证明领导关爱的道具,只不过当事的导演弄巧成拙而已。

  生活中,成人们其实也每每充当“道具”,典型的比如开会。在机关工作的人恐怕都有这样的经历:明明某个会议不干自己工作的事,也要被指定前往;到了那儿打瞌睡不要紧、交头接耳也不要紧,重要的是人去了,位子填满了,在主办方看来就算达到了目的。但对中小学生,总觉得不能这样“利用”,首先他们的主业是学习,其次他们还处于可塑阶段,如果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逢场作戏的种子,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昨天,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进行了分组审议,补充了许多新的条款。其中之一是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当然说的是教育学生,我想,校方自己首先得把德育放在首位。“组织中小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商业性庆典”,难道说他们都是被迫的吗?!可惜,对“组织”了的,性质没有厘定,这要靠法律界人士发挥聪明才智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