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房价将长期上涨”之说备受质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8日09:51 南方日报

  “房价将长期上涨”之说备受质疑

  社科院地产蓝皮书作者断然否认,称出版社附加了他人观点

  本周二,中国社科院发布了本年度的《房地产蓝皮书》(详见4月26日本版)。由于该蓝皮书以当前广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城市房价为主线,在整个社会都对一涨再涨的房价忧

心忡忡的时候,抛出了“房价将长期上涨”的结论,故其甫一发布便引发了新一波的“口水战”。

  总报告结论里并无

  “房价长期上涨”说

  发布会上,本报记者向该蓝皮书课题组的一位专家提出疑问:此次蓝皮书引用的数据主要是1998-2004年的,基于这些陈旧的数据、并考虑到2005年以来国家不断出台宏观调控政策,能否得出“房价将长期上涨”的结论?这位专家明确回答:鉴于统计数据的可得性,蓝皮书确实没能获得更多的最新数据,但根据此次设置的“环房匹配指数”,并依照当前的供求关系是不难推测上述结论的。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就在该蓝皮书发布一天后,其副主编、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景国却通过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房价将长期上涨”的提法虽然出现在《蓝皮书》报告里,“但总报告的结论里面并没有这个观点,那是出版社在发稿时附加上其作者的个人观点所致。”

  昨日,记者未能联系上李景国研究员本人,但社科文献出版社的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当日整理给记者的“内容提要”客观地反映了该蓝皮书的基本观点。实际上,广大网民从本周二蓝皮书发布会的现场文字记录中也都不难发现,当日与会专家所发表的观点普遍带有“房价将长期上涨”的倾向。

  社科文献出版社的这位负责人还认为,“如果专家对自己所作的报告一口否定、而不是对媒体进行正面的解释和回应,不仅会误导民众,也会有损学者治学的严谨性,以及蓝皮书的权威性。”

  网上七成调查者不认同涨价说

  那么,看似权威却又颇显扰攘的声音,究竟已对民众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最近几个星期来,国内关于房地产的信息之多、之杂、之乱一般人是无法来断定的。”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的研究员易宪容一直是房价“主跌”的号手,他昨日就此发表观点说,要警惕人为因素操纵房价恢复性上涨,对于一般民众来说,应该更加理性看待房地产市场。

  此外,从新浪网昨日就此“口水战”展开的调查情况看,截至记者发稿时,共有1.5万余人次参与了投票,其中投反对票的高达七成,认为这“是房地产开发商等利益集团操纵定价的结果,一旦进入这个市场,要想脱身很不容易”,仅有不到两成认可房价将持续上涨;认为“房价实在太高”而没有购房打算的高达七成。

  再有专家引用数据

  称住房需求下降

  在关于房价的每一次观点交锋中,无论是官方人士还是学界、业界名流都绕不开“空置率”这个隘口。在周二的蓝皮书发布会暨研讨会上,与会者也纷纷指出空置率不断走高已经成为“一个危险的信号”。有权威的专家会间指出,空置率不仅没反映出当前的实际供需关系,而且潜藏着很大的隐患,因此需要更为有效的调控政策大力跟进。统计局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2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3.8%,其中空置商品住宅6983万平方米,增长19.7%。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副司长侯淅珉也就此指出,商品房空置面积中非住宅的空置占比有所增加、增长很快,希望引起各地重视,加强调控。

  从央行的数据来看,当前房地产个人消费信贷表现为快速下降。易宪容分析说,2004年个人住房消费信贷增长35%以上,达4700亿元,而2005年个人住房消费信贷增长15.8%,增加2600亿,仅为2004年的一半。“同时从今年一季度的情况看,居民户消费性中长期贷款增加399亿元,同比少增245亿元。”他认为,“尽管这里有居民住房消费贷款提前还款与房地产投机减弱的因素,但个人住房需求下降已是不争之事实。”

  “为什么国内房地产市场能够被人为操纵?我想比较大的问题是宏观调控力度还不够大。”易宪容坚持认为作为完全依赖银行金融杠杆的国内房地产,利率变化就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快慢。“结合不少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手段看,只要动用利息这一招,就能够立竿见影。”他说,2003年英国5次调高利率,房价就下跌了;而美国快速飙升的房价在连续15次加息后,也出现了泡沫消解。

  本报驻京记者郑春峰

  图:

  易宪容

  加息立竿见影

  为什么国内房地产市场能够被人为操纵?我想比较大的问题是宏观调控力度还不够大。结合不少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手段看,只要动用利息这一招,就能够立竿见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