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超女”需引导而不是封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8日10:11 四川新闻网

  4月25日《华夏时报》报道,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兼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的刘忠德先生就“超女超男被指玷污艺术”的说法接受了记者采访,称“超女让年轻人在娱乐中受到毒害”。刘先生还称“不应允许超女现象存在”。

  在“超女艺术”低俗化、庸俗化甚至是恶俗化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笔者对于刘先生“超女让年轻人在娱乐中受到毒害”的发言深表赞同,但笔者认为这并不足以构成封杀

“超女”的理由。

  “超女“成为轰动全国的艺术品牌,靠的是什么?难道仅仅靠低俗就能得到大众的认同吗?在大众审美层次多样化和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艺术消费者的品位并非艺术垃圾能够轻易占领的。换言之,艺术垃圾可能在某一区域能得到短暂成功,而要想获得大面积的社会认同,那肯定得有值得关注的艺术价值,否则,迟早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透过“超女”,人们应该看到它的优劣所在,比如“超女”中的电视与观众互动、让观众获得文化评判权等,大众在参与中得到趣味和娱乐,群众就喜欢。所以,有关部门、专家在审视“超女”的时候,如果因为艺术品位不高就否定“超女”中的合理成分,显然是文化垄断而不是理性、辩证的文化观念,更与社会主义“百花齐放”的文化方针格格不入。

  当前,娱乐节目的制作,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得到市场金钱回报,这难免会出现迎合一些受众低俗趣味,降低节目艺术品位的问题。不可否认,“超女”作为一档大众通俗娱乐节目,其通俗性决定了它不是什么“阳春白雪”。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的纠偏,将流行歌曲和“超女”品位不高的因素当成一种负面标本,结合正面进行对比讲解,学生长期受到这种熏陶,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健康的审美情绪。

  当“超女”成为“炒女”、“钞女”,归根到底是谁在作怪呢?是对商业利润的追求。所以,应该将这种唯利是图的文化迷乱告诉青少年,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和见识,而不是封闭起来,不让他们知道这种文化发展倾向。要知道逆反心理很强的青少年对越是禁止的东西越容易迷恋。

  当大家用审视、辩证的眼光看待“超女”,“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我们的文化发展才能更加丰富多彩,个性十足而异彩纷呈。耿银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