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把感动变为行动 深圳社会各界畅谈丛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8日20:06 新华网

  新华网深圳4月28日电(记者李南玲)丛飞走了,他的离去牵动了无数人的心,他的奉献精神更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响应。

  连日来,深圳社会各界围绕“丛飞现象”产生的深层次社会原因、社会意义,新时期的深圳人应追求什么样的价值目标等内容,畅谈切身感受和认识,纷纷表示要把感动变成行动,知荣明耻,“用爱拥抱每一天,用心感动每个人”。

  深圳文明市民、莲花北村残疾人康复站站长巫妙春几天来心情一直不能平静。她忘不了丛飞生前对残疾人的关怀,给残疾人带来的欢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丛飞还嘱托妻子把家里最值钱的钢琴送来,“让他们孤寂的生活多一些快乐”。巫妙春说:“我的精神世界正是在他不断的鼓励和支撑下,才能不断升华,实现了服务社会的价值。作为伤残人士,我应该学习丛飞的乐观与坚强,学习他在逆境中勇敢面对,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丛飞的成长离不开深圳这片充满爱心的沃土。当年丛飞参加义工联时,是深圳第2478名义工。如今,深圳正式注册的义工已有14万人,而注册志愿者的人数更是达到50万人。在深圳这座充满爱心的城市里,不仅有中国最早的义工组织,还有中国最庞大的无偿献血队伍,有每年长达3个月的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关爱行动”,还涌现了郭春园、贺方军、陈观玉、臧金贵、曾柳英等爱心人物。义工高正荣、刁洪涛等人表示,“丛飞现象”反映的是深圳义工和劳动者的整体精神,反映的是深圳26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体现了深圳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文明城市的目标追求。“丛飞是义工的典范,我们要将他未竟的事业继续下去,将他的向善之心发扬光大,从身边小事做起,让涓涓小爱汇流成河。”

  丛飞虽然走了,但他给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军说,善行可以是很大的伟业,也可以是很小的事情。丛飞把社会责任和传统道德结合得非常好,深圳民间蕴藏着巨大的道德资源,只要有合适的载体,有效组织起来,就能成为城市文明巨大的推动力量。丛飞有这样的人格魅力,“丛飞精神”将加快深圳的精神文明建设。(完)

  相关新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